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席勒将崇高分为哪两种精选63句集锦

席勒将崇高分为哪两种精选63句集锦

admin 2023-06-07 02:32 句子大全

席勒将崇高分为哪两种

1、我认为宗教之真理或本质,就在于它将一种彻头彻尾属人的关系理解和肯定为属神的关系。

2、书中,费希特从本原行动出发,详细论述了本原行动展开的各个步骤,即知识学的三条原理以及由此推演的八条定理,从而建立起他称之为知识学的先验哲学体系。(席勒将崇高分为哪两种)。

3、丹纳提出,时代、( 种族)、( 环境)是决定文学活动的三种根本要素。

4、由于我们的知性如此热衷于借判断来扩展自己,热衷于以知识来充实自己,或者由于我们对某些东西总是比对其他东西更加注目的偏好,保留我们的同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5、在该书中,康德在传统的逻辑判断分类外,又创设了模态,开创了研究概念的内容实质的新局面,从形式逻辑发展到先验逻辑。

6、1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7、《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表明德国古典哲学乃是法国革命在德国的反映。

8、3(单选题)“低头族”与下列哪种现代技术产品密切相关?

9、奥地利的纳粹分子对犹太人实施的无耻行径,不只是出于对命令的遵从;他们做这事是因为赤裸裸的快乐,带着一种运动场上的拼搏心搞出了很多新鲜名堂,这些显示出了奥地利人混合着残忍和舒适的创造性想象力。

10、再次,从思维模式上来说,在高中我们看到一篇文章,更多的是揣摩出题人的思想,而出题人往往会从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到的角度给出答案,这种模式下,我们要求得一个思想的共性;而如今小班研讨提出的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尊重每一个人的思想特性,鼓励我们思想创造和创新,这种创新性思想对我们以后的学术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11、《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和集大成者

12、《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于1788年,是康德思想的核心部分。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13、莱布尼茨在>里不外是力图使信仰与理性一致起来:“神学的范畴是关系,哲学的范畴是实体性。

14、但是麦家小说对这一审美维度采取了“加密”措施,作者远远地隐藏在叙事者背后,叙事者的眼光和视角完全来自一个国家情报机构工作人员,或者一个训练有素的记者,叙述的话语色彩、情感基调,甚至不时出现的有关英雄人物形象的一些评价莫不与叙事者的这种身份丝丝入扣。这一视角如此规范、“客观”、权威,以致读者几乎听不到作家本人的声音,或者完全可能将两种视角混淆起来。《解密》的叙事者有言:“我似乎在向传统和正常的小说挑战,但其实我只是在向容金珍和他的故事投降。奇怪的是,当我决定投降后,我内心突然觉得很轻松,很满足,感觉像是战胜了什么似的。”沉浸在紧张的情节中的读者若突然发现,在故事的背后还有一双狡黯的眼睛在闪着诡异的目光,也许会感觉大煞风景。作者显然要战胜的正是这样一种可能的存在。正如本雅明所说:“写一部小说的意思就是通过表现人的生活把深广不可量度的带向极致。小说在生活的丰富性中,通过表现这种丰富性,去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2并且,必须把“故事放在灵魂的赎救这一神圣的层面上—一个不可验证的神圣的层面上,从一开始就把解释的重负从肩头卸了下来,不为故事提供任何可验证的解释”。

15、父母早亡,几个哥哥童年夭折,只剩唯一的亲人妹妹一直追随着他,童年的痛苦经历和艺术家与生俱来的敏感,以及受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席勒作品中的人物是丑陋和痛苦的,线条扭曲变形,表情夸张甚至狰狞,肢体瘦骨嶙峋,表现出强烈的神经质,生的迷惘和死的沉重透过作品呈现在人们眼前。

16、《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对于我们从中学到大学转型的意义,最重要的是“何以成人”。

17、既然理念现在是作为它自身的否定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它对自身是外在的,那么自然就并非仅仅相对于这种理念(和这种理念的主观存在,即精神)才是外在的,相反的,外在性就构成自然的规定,在这种规定中自然才作为自然而存在。

18、文化的种子总是轻而易举地在奥地利的大地上扎根,它的精神气候天然适宜艺术和科学,音乐如同找到了自己的故乡。

19、因为那些“身不由己”、“以大局为重”的人,永远都不到。

20、在澄清美的理念后,第三章解释这种美如何起作用,使人获得自由。席勒认为理念的美是单一的,但经验的美是双重的,溶解与振奋,其中溶解对应优美,振奋对应崇高。席勒强调,近代人需要通过振奋来通达自由。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超功利的观赏和非概念的反思,解除心灵的包袱,可以恢复人性,从而是其所是,达到自由。

21、本质是设定起来的概念,本质中的各个规定只是相对的,还没有完全返回到自身。

22、《自然哲学》介于《小逻辑》和《精神哲学》之间,是黑格尔《哲学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23、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康德的“第一批判”。

24、对于“何以成人”,我认为一个人要成人,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根据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他要有恰当的政治素养,要学习六艺,要拥有一系列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要有改造社会的抱负,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人。除此之外,我认为他还应该有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5、青年维也纳讲座计划正在稳步进行中,2019年3月至4月将会推出三期日本话题:

26、主体和客体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的,人对自然的恐惧也是由人的想象力去表象出来的,自然对人实质的影响是比较小的,人对自然的畏惧更多的来自于人自身。

27、本书是康德全部哲学著述中意义最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

28、《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所探讨的命题是“何以成人”,李建中教授在这本书的前言里讲了两个小故事,名为“牌坊困惑”和“炼钢误读”,这两个小故事所探讨的就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区别。我们作为大学生,尤其是一流大学的学生,不光要拥有专业的知识,更要有丰富的人文情怀,这就是所谓的博雅教育。我在《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之中,在与老师、同学的讨论之中,认识到仅有专业教育是不足的,因为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只有专业的教育只能算作半个人,不算全人。在《人文社科经典导引》的学习中,我认识到要做一个心系天下、人格健全的人。

29、“有问题的天使”黄依依(《看风者》)大概是麦家小说中最具叛逆性也最丰满最富个性化的形象。她也是一个英雄,数学天才,一举破译难倒众人的“乌字一号高级密码”,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她的问题在哪里呢?—在他们那些“正常人”看来,她目光大胆又热烈,时髦而妖艳,颇有“风骚女子的味道”,像个“多情的魔女”,生活中不能没有男人,是“一棵饱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侵害的大毒草”。其实所谓“问题”,不过就是她迥异于那些国家机器的螺丝钉,不过就是她有十分另类的异化性格,不过就是她敢爱敢恨而已。而这些人性的质素无疑比建功立业更具有人性价值和本质意义。

30、2(单选题)刘熙《释名》说:“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这表明亭的初始功能是()。

31、在对莱布尼茨的精彩叙述中应当摘下某些特别出色的地方(这是不容易的事,因为第一部分(第1—13节)全都是出色的)。

32、在席勒之前,几乎没有人把审美的作用提高到拯救世道人心、建立理想世界的地步。更没有人尝试以审美为途径来整合人类的思想资源,并确立审美的中心地位,席勒的这种努力无疑是开创性的。在席勒之前,人们要么将理想世界归功于宗教,以“世俗之城”的反面来想象“上帝之城”,通过对“人国”的否定来设计人的完美世界,同时极度排斥人类的世俗生活和欲望,这一逻辑的内在谬误显而易见。要么就将人类的福祉寄托于“理性”,相信凭借于对万事万物客观性法则的认知和人类的认知能力,就可以建构起完美世界,而忽视了人的自然需要和审美需要。无论是“上帝之城”,还是“理性之城”,这两种想象和努力都诉诸人类自身以外的某些要素,试图以外在于人类的法则与秩序奠定起人类的乌托邦。而席勒则不然,“为了从感性规定向意志的伦理规定过渡,康德提出以宗教为支援,而席勒却提出艺术”,他诉诸人类的内在世界,让人类的内在法则为人类社会立法,从而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33、B、美乡村教师李元芳左腿肌肉严重萎缩,脊柱侧弯严重变形。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常年跪在板凳上坚持给学生讲课。

34、这样一种具有目的论色彩的普遍历史对于人们有什么意义呢?这便是讲座第四部分的内容。在席勒看来,在世界历史真相彻底大白于天下之前,只要这种目的论历史阐释能够让理解力得到更好的满足,带给心灵更多的福乐,人们就没有简单摈弃它的理由。普遍历史面向未来的期许是历史学家工作的精神动力和意义源泉。普遍历史让人们将其短暂的存在延伸进无限的空间,将其孤立的个体提升到人类的层面。普遍历史是世界法庭(DieWeltgeschichteistdasWeltgericht),它拥有道德评判的力量和权利。普遍历史能够让人珍惜和感恩过去时代的伟大贡献,进而激发人们对未来时代的崇高责任感,增强他们在当下建功立业的意义感。普遍历史能够给旨趣各异的人带来不同的启发或教益,并最终指向一种教养(Bildung),即其核心价值在于育人。

35、( 但丁 )的代表作有《神曲》和《论俗语》。

36、哲学是以思想、范畴,或更确切地说,是以概念去代替表象。像这样的表象,一般地讲来可看成思想和概念的隐喻。

37、春之祭1913年首演时,曾因为太过前卫且震撼而引起观众暴动,曾引起了一场著名的大骚动,遭到了口哨、嘘声、议论声,甚至恶意凌辱的侵袭。而在音乐家和乐师们中间,引起的震动则比一场地震还要剧烈。此剧描写了俄罗斯原始部族庆祝春天的祭礼,在音乐和舞蹈设计上令许多人认为是对传统的践踏,但另一些人认为它预示了一种新的未来音乐。持不同观点的听众各不相让,以致拳脚相加,混乱几乎淹没了音乐。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就这样诞生了。全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地的崇拜,以具有立陶宛民间风格的曲调来表现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音乐神秘异常,随后变得狂热而尖锐,放射着原始和野性的魅力,表现蒙昧时代的人类对大地的崇拜。第二部分是献祭,以一段夜曲气氛的音乐开始,给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当速度骤然加快后,音乐处于一种疯狂状态;当少女在狂热舞蹈中死去,被送上祭坛时,音乐达到震耳欲聋的顶点。

38、2(多选题)下列属于特色美育理论范围的是:()

39、此书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的判断力批判》两部分。前一部分,重点分析美和崇高两个范畴。后一部分则从审美判断力的“主观合目的性”转向对自然界有机体组织的“客观合目的性”的探讨,辩证地表述了康德自己的自然观。 

40、《小逻辑》:恩格斯推荐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读文本之一

41、首先,从学习模式上来说,我们中学更多的是刷题,来求得一个答题模板;但是,小班教学给了我们多种多样的学习模式,比如PPT展示、学术辩论和学术研讨,这种多元的学习方式对我们今后走入社会很重要。

42、席勒对审美教育理论充满自信,认为可以经由审美教育通达人们梦寐以求的自由与道德相互协调的至境,并解决个人与集体、自由与自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重重矛盾。审美教育理论是席勒诗性政治中最具实践性的部分,席勒是“政治美学”名副其实的开启者。在席勒的时代,这是一个前卫、大胆、充满魅力的命题,也是一个后来给席勒带来巨大声誉和持续性地产生历史影响的命题。

43、我们有一单纯的审美判断力的机能,无概念地对诸形式来下评判,并且在这种单纯评判上发现一种愉快,我们同时使它成为每一个人的例则,这种判断并且不是建基于一个利益兴趣,也不导致这样一利益兴趣。

44、审美教育作为席勒诗性政治的主要路径,其落脚点并非仅仅是“美”,而是指向了更为庞大的目标,也即前文所述的“完整、和谐、统一”。固然,无论席勒的现实判断还是他的终极追求都不乏想象性,但在其描述的“审美教育——完整、和谐、统一”中,仍然存在着相当多卓有价值的成分。

45、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车尔尼雪夫斯基)、( 杜勃罗留波夫 )、(别林斯基)。

46、上帝在奥地利这块土地上的次级代理人,伊尼策枢机主教,在1938年3月13日签署了他致奥地利人民的公告,并在末尾致意——“希特勒万岁!”48小时之前本来还在说的是:“撒旦,走开!”(apageSatanas,出自马太福音4:10)

47、宗教先使上帝成为人,然后才使这个具有人的模样、象人一样地感知和思想的上帝成为自己崇拜和敬仰的对象。

48、本书收录康德于1784—1797年间(60岁至73岁)所写的论文8篇,包括康德有关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内。

49、“陌生化”理论是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张力”理论则是艾伦·推特退特的杰作。

50、陈溪老师解释说,《审美教育书简》的主题是席勒对他所处时代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回应。从科学文化背景上看,这本著作涉及到:17-18世纪的产业革命和科技发展以来,理性精神成为主流;肇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从用理性衡量一切到反思理性能力本身,认识到启蒙造成了人性的不完善性,即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席勒所参与的魏玛古典主义借助古希腊艺术,试图完成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理想;席勒的好友歌德的文学创作与启蒙思考,也表达了对统一完整人性的追求。从哲学基础上看,这本著作涉及到:17-18世纪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以康德为主);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及英国情感主义;卢梭的人性观。从现实语境上看,这本著作顾及到了:法国大革命的自由与悲剧;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性分裂和缺陷。最后陈老师提供了从不同角度理解这本著作的参考书目。

51、全书的内容包括论一切形而上学的知识的特点、《导论》的总问题、先验的主要问题等。在书中,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理性)作了一个批判性的研究,要为人类未来建立一种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做好头脑上的准备。

52、可以说,席勒站在康德的肩膀上,在理论上彻底取消了上帝的位置而代之以理想的人,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人在现实境遇中的不完美性,于是进行了一场女娲补天式的战斗,席勒所进行的一切努力,都是试图把“人”扶到“上帝”的位置。他的诗性政治想象和建构都是围绕这一目的而进行的。这也反过来说明席勒的政治想象在结构上与上帝至上的时代并无根本上的不同,他显然无法理解和接受一个松散的、各行其是甚至无必然目的的世界,聚拢这个日渐分崩离析的世界、重建秩序,是席勒不懈努力的方向。尽管这种努力不无西西弗的意味,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样本,从中可以看出从某种信仰、时代、意识形态中挣扎而出是何等的艰难。

53、例如人对不可知物的恐惧、对黑暗的畏惧、对还未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害怕,这些都是人的想象力的作用,人在其中知晓了自己的有限性,感受无助、恐慌,想象力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让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同时在这对自我有限性的认识中产生意为恐惧的崇高之感。

54、全文分为两部分:诗人冯•霍夫曼斯塔尔所总结的德奥人民性差别的图表,和作家阿尔弗雷德•波尔加所写的风趣小文。只有3500字,轻松好读。

55、首先,从书本编排上来说,书本让我们直面古今中西的各种经典文本,体会前人宝贵的思想。

56、社会的每一个体都应当根据自由选择,根据他认为最充足的信念去行动;他在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中都应当把自己当做目标,也应当被社会的每个成员看做这样的目标。谁受到欺骗,谁就是被当做单纯的手段。

57、5(判断题)《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众人之所过;以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是要强调人不要遵循万物自然之道。

58、比如:被拉伸的弦、绳等柔性物体对拉伸它的其他物体的作用力,或被拉伸的柔性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力。

59、C、宁愿在别人的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在自己的自行车上笑

60、正如许乐的军中袍泽所说:和许乐一起做事,有一种脚踏实地的强大感,有种脊梁骨可以永远直着,不怕被人戳的得意感。我们曾经做的那些事情不奇险,不吊诡,也不嚣张,但很硬很硬,像钢铁一样硬,不怕人言,不惧自问,可以对躺在医院里的父母挺直胸膛汇报自己的工作成果,将来如果有可能的话,年老的我们可以对子女骄傲回顾。许乐不需要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他也不是道德模范不必为人师表,他只是更希望看着杀人放火者被送上法庭,修桥铺路者在地下安心罢了。

61、所有事物的发展和形成,都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与积累的过程,音乐艺术风格的形成也不例外。在艺术风格形成的阶段,可以归纳为主观和客观的互相融合。单从交响乐来看,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在艺术风格方面有相通性,又有独特性,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因为创作者在创作时都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他们的人生经历、学识阅历以及个性都会作用在曲目创作中,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特点。而音乐又是反映一个人情感的作品,因此作曲者内心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中,便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所以不同的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乐曲自然不相同。

62、在席勒的代表作《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第一次把迄今获得的关于艺术的本质和作用的认识与当时历史现实联系起来”,并将他欲解决的问题的最终扭结确定在“人”的身上。在席勒眼中,他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时代的精神就是徘徊于乖戾与粗野、不自然与纯自然、迷信与道德的无信仰之间;暂时还能抑制这种精神的,仅仅是坏事之间的平衡”。因此,必须通过培育更加完善的人来建构完善的社会和国家。以上构成了席勒书写《审美教育书简》的基本动力。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