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法家精选57句集锦

法家精选57句集锦

admin 2023-06-02 02:16 句子大全

法家

1、与此同时注重法律的客观性,轻罪处罚,强化法律意识;不赦不宥,认为但凡犯法者皆应挨罚;激励告奸,用法律制裁夺走旧贵族权利。法治派的举措夺走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加强了中间对地方的全面控制。

2、商鞅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孙痤病死后,魏王并没有重商鞅用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者,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变法理想的舞台。(法家)。

3、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4、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时喜爱讲儒家思想的“民贵君轻”,以达到麻醉剂老百姓的功效,但不遗余力维护保养他的执政和利益的前提下,更爱法治,因而,事实上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以法律法规来维护他的权益。

5、子产没有著述传世,他的言行事迹,主要载于《左传》、《史记》等书籍。子产的在法律上所做出的贡献主要有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法家)。

6、儒家和道家这里首先要区别一个概念——“道家”。这个争论在过去习以为常,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大陆比较有名气的老一辈学者跟一个台湾学者就此问题发生争议,这位台湾学者本身不是搞中哲的,所以李翱还嘲笑过他,说他到了大陆竟然教起来中哲了。我觉得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点,大陆这边很有点自卑,不看学问看出身的情况有点突出。

7、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说菏泽市定陶区)人。

8、与儒家、墨家提出尚贤不同,商鞅主张尚奸,即选拔重用奸恶之人。

9、法家认为,“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力”力量决定一切,而力量来源于农耕和兵战。

10、荀子这个人作为儒家大师是没有疑问的,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自比于“孔子-仲弓”一派。两汉时期注重经学而轻视子学,加上杨雄和董仲舒都对荀子和孟子作了批评并重新构建了人性论框架,导致荀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重视,直到宋明理学为了否定佛老的“灭情欲”说,荀子才跟孟子一道构成了宋明理学的框架——孟子是天地之性,告子、荀子是气质之性。梁涛等教授以为荀子在宋明理学那里地位低,但我以为,如果没有宋明理学,荀子依旧得不到重视,反而正是理学的兴起,荀子的地位才有所提高。现代西方学术流行起来后,荀子地位可谓近于巅峰。

11、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反对仁义;强调明刑尚法、信赏必罚;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主张君主专制,尊主卑臣。

12、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13、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14、战国时期韩国都城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族。

15、申不害的术治派注重执政者必须以帝王之道来控制手底下以达到夯实自身权威性的效果,“术”就是指操纵观查人际交往,及察颜观色,操纵实际操作上下级关系的手法,手腕子,也即是人主控制臣下的诡计,是那些声色犬马不漏而鉴别正邪,惩处变幻莫测而切合事实的妙算。

16、其次他把士农工商这四个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工种划分了固定的地区,商人住在哪里,农民住在哪里等等,整个社会井井有条。同时由于齐国就是今天的山东,靠着大海,历来就有渔盐之利,所以他也尽地利,尽渔盐之利,同时叫作內政而寄军令,重组兵制,建立三军。

17、大致上理清楚“法家”的特点后,我们再回来题主的问题上来。

18、中晚期法家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商鞅,第也是像齐国一样什伍编户,同时他做了一个最重大的,就是男子成年以后立刻分家,单独立户,向国家纳税,国家分给你土地,否则就要加倍征税。经典意义上的单户的小农经济,也是在这个时候落实了。这便是所谓的开阡陌,增加土地。

19、法家对臣民的要求是。大臣:从主之法,顺主之为,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人民:战时用其死,安平尽其力,寡闻从令。

20、这些文章被秦嬴政看到,就是后来的秦始皇。他对韩非很感兴趣,于是和他的同窗李斯决定猛攻韩国,韩国挡不住,就派韩非子为使者到了秦国,和秦嬴政聊得很开心。

21、比较各国变法得失,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

22、而法家韩非子,主张将人的自私自利本性作为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君主应当运用苛刑峻法重赏来御臣治民。韩非子主张人性本恶,比他的前人更加鲜明彻底。千古大灾星韩非子,反天道人道,奴性始作俑者

23、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以法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订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

24、中国唯一领先世界的,是防民之术。梁启超还说过一句话,叫做:“我国万事不进步,而独防民之术乃突过于先进国。”

25、贫民就是让人民在贫困线上挣扎,使人民‘’家无积粟‘’。商鞅认为,‘’家有余食,则逸于岁‘’。

26、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其杀害。有《吴子兵法》传世。

27、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曾以“不别亲疏,一殊贵贱,一断于法”来说明法家的思想特点。个人比较认同这个结论。

28、与上述看法有差别的是,一些法家提出,爱民要通过法制,《商君书·更法》说:“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说民》具体的说,要以爵位来爱民:“爵尊,上爱民”。儒家把官吏视为民之父母,《管子·法法》却说:“法者,民之父母也。”强调法高于官吏。

29、上海黑人来了!竟然还是一位“为人师表”的外教

30、法家重视法律的作用,提倡明确物的所有权,大家鼓励人们除暴安良,立战功,从而使一些不法分子微思极恐,促进社会的发展。

31、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32、韩非强调法术势的重要性——法著之于竹帛,公之于世界,让臣、百姓、天下人都能看到的,是一个公开的东西。势是维护君主大权的威势。而术,用白话说就叫做阴谋诡计,就叫做政治手腕。于是他把这法家各派早期、中期的思想汇流了,著写了很多的文章。

33、事实上儒学是中国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个学派,先秦诸子皆源于孔子的私人讲学,在孔子之前,唯有老子一个,但老子没有搞教育的心思。是故,孔子的讲学打破了封建贵族对知识的垄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得以接触到知识,从而产生思想的火花。农民出身的墨翟早年其实也“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训》)。李悝、吴起也曾“受业于子夏之伦”。农家的陈良“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要略训》)。阴阳家邹彦亦曾“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即以变化终始之论,卒以显名。” 这些人其实都是先学的儒术,后来才脱离儒家而自立门户的。这么看是不是有点“天下武功出少林”的感觉?

34、(道家)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学派。西汉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称之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始称道家,列为“九流”之一。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天道自然无为,“道法自然”,人效法道,提倡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政治上倡导“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主张“齐物”论,认为“万物一体”,无是无非,物我两忘,即可逍遥自在。并主张“绝仁弃义”,故与儒、墨两家相对立。春秋末年的老子(李耳)是道家的创始者,后来的杨朱派的“全性葆真”说,宋钘、尹文派的“情欲寡浅”说,都与老子观点相近,称为道家别派。道家到庄子(庄周)时与儒、墨鼎足而三。后来与名、法两家结合,成为黄老之学。魏晋时期的玄学,则以道释儒,促成儒道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学者用老庄之学释佛典,促成释道合流。西汉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虽以儒学为尊,但道家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补充,亦被广泛利用。

35、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飭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36、表面上,中国两千多年以来是儒家治理模式,很多人骂孔孟,批儒家,实际上是背了法家黑锅。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社会政治制度模式其实是法家,儒家只是那些道貌岸然的统治贵族阶级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而已。儒家是皮,法家是骨。

37、因为这个总结准确地抓住了“法治”和“礼治”的区别和法家思想的特点。“礼”与“法”的根本区别既在“礼”重等级尊卑,而“法”要“齐”贵贱亲疏,所以法家的思想特点用“一断于法”来概括应更为准确。而法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主张执法必严,“信赏必罚”。

38、西汉建立政权之后,看到了秦的流弊,所以到了董仲舒那个时代,汉武帝的时代,就开始折衷实行“儒表法里”。一方面推行秦制,一方面还用经学化的儒学来做它的补充,完成了大一统中央集权两千多年来的历史。

39、商鞅,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

40、第以中国古代法律实践为背景研究法家学术。在这里,我提出“大法家”概念。喻中老师前些年写文章,讨论法家三期说,对我很有启发。我把从皋陶到沈家本为止,在历史上专职从事法律实践活动的群体,称作“大法家”。他们的实践成果构成了大法家学术。“小法家”是《太史公自序》中的《论六家要旨》所界定的战国法家。“小法家”是“大法家”的一个特例。法家在战国时期较多是以政治家面目出现的,说的话都是给君主听的,他们的作品主要是希望君主采纳他们的建议,并没有过多地参与策划制度,虽然他们有立法活动,比如李悝在战国的立法成果基础上编纂了《法经》,还有商鞅变法,但是他们的主要工作不在于立法司法实践。构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成果的正是我所谓的“大法家”。可以说,没有“大法家”就没有传统法律文化。提出“大法家”概念,旨在淡化法家和儒家、道家、墨家、名家之间的分界。“家”的划分使我们便于学习和了解古代思想,但是也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容易产生一种僵化的模式。儒家主张什么,那么凡是主张什么的都是儒家;法家主张什么,那么凡是主张什么的都是法家。其实,古代的思想是一体的。我们有时候不注意,就会用这种眼镜来看古代文献。你看到《尚书》里面有《吕刑》,看到《周礼》里面有《秋官·司寇》,就会想到那个时候有法家吗?你看到竹简《为吏之道》里边有“仁义忠孝”,就会想到那个时候的法家是不是受到了儒家的影响?我们的大方向就是在淡化先秦各家之间的界限,消融古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之间的隔膜,来探讨古代法律实践活动的规律性。我们多少年以来一直受到一个命题的影响,就是“中国法律儒家化”。那么这个命题是可以研究的,在逻辑上也是可以进行分析的。这个命题产生了一个副作用,就是容易使人们产生误读,不经意地加重了儒家学术的地位,忽略了淡化了法家学术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史中的重大作用。

41、经过他的这一番整治,齐国几年之后便国富民强,部队经过整治以后,军力也大大增强。经过他的努力,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同时也重新确立起和过去的礼乐制度的关系。

42、这个说法涉及到的主要有吴起、李悝、魏文侯等早期法家人物,另外就是《管子》,注意,这里不是“管子”而是“《管子》”,因为《管子》这本书是战国中后期的人根据儒家、墨家和稷下学派的一些观点编撰而成,据我考证,甚至还有名家公孙龙子的观点——可见《管子》成书是极晚的。

43、要弄清楚法家思想的源头,首先就要弄清楚谁才是法家真正的“开山鼻祖”。

44、与此同时,由于法家的思想意识是维护保养公有制已经形成的社会,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商业利益,那样,就必然早已迎合了统治阶级的心理需要,自然获得他的支持和喜爱,法家因而在中国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占具了执政影响力,

45、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国为了富国强兵,不得不大量任用贤才,尤其以魏国最有显著。前445年,魏文侯继位,他用李悝为相,改革弊政重农抑商。

46、先秦以后两千多年,都是以儒家哄天下,以法家治天下。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法家为实、儒家为虚。所谓“外儒内法”。

47、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

48、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规定,老百姓家养的牛瘦了几斤,就要受刑。商鞅为何视人不如畜牲,让人民没有一丝尊严呢?

49、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

50、法即是法制,以严刑峻法(指残暴统治)管制国家。

51、对于兵战,他主张采取赏厚罚重的办法,使民不得不勇战。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严刑之下,变怯为勇,殊途同归。他还提出了全国皆兵以及加强战争宣传的主张,以造成人人闻战则喜,争先恐后的局面。法家已认识到耕和战互相促进的关系,农为战作准备,战又推动农业发展。

52、管仲上任后,首先他把一个当时在一个比较混乱的一个齐国社会他重整了,叫编户齐民,什伍之家。他把按照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逐渐地递涨,一直到乡(全国一共被分成了二十一个乡),并根据这个户口和人口的现状,按照多少户产生一个兵,多少户出一副甲胄,多少户出一个牲口,出一份马匹等等,把社会重新组织化。

53、在王权政治逐渐成熟以来,儒法两家是从不同的侧面来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它们一个是提倡德和礼,一个是提倡刑和法。先秦儒家其实不是主流,往往不见容于世,不被当道者所取,直到了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它才经过了经学化的改造,变成了官方意识形态。这套主张和中央集权、郡县制等等相结合的制度,维系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

54、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

55、今天,我们如何评价法家法治的历史地位及其现代价值?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问:在礼崩乐坏、战争频仍的春秋战国时代,相对于法家的尊君尚法、厉行法治、奖励耕战、任贤使能,儒家的人政礼治,墨家的尚同非攻,道家的清静无为,农家的躬耘自足等,哪一家的学说可以终止乱世、统一天下?二问:在秦汉至清末的两千余年当中,维系泱泱大国之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是基本上靠着儒家尊尊亲亲、亲疏有别的礼,还是基本上靠着“诸产得宜、皆有法式”的法?三问: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今天,在评判和选择中囯传统法律文化成果之际,我们是应当在总体上借鉴儒家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人政精神,还是应当在总体上借鉴法家定分止争、信赏必罚、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的法治精神?这三个问题可以称为“法家三问”。我们在建设法治中国,我们需要法治的本土资源。我们不必望洋兴叹,更不必妄自菲薄。努力发掘中国固有的法治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树立国家法律的无上权威,这就是我们的学术宗旨和学术立场。

56、法家思想注重法律,提倡依法治国,反对儒家思想的礼。法家思想认为,贵族和权贵垄断了经济,政治的利益,侵害了农民的利益,这是不公平的现象。法家提倡土地私有,按劳分配。法家思想认为如果继续沿用腐败的礼制,这是不先进的,不公平的。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