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梁启超简介及作品精选42句集锦

梁启超简介及作品精选42句集锦

admin 2023-06-08 02:30 句子大全

梁启超简介及作品

1、余光中是英文系教授,却写得一首好诗,好散文。

2、他的好友们,世称“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全部被杀。老师康有为逃往法国,他自己则流亡日本。流亡日本时,他与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经常接触,但始终反对革命。

3、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梁启超简介及作品)。

4、的确,梁启超的保守由来已久,当初鼓吹“革命”只是个短暂插曲,却造成他与“时代思潮”的一生恩怨。他流亡日本之后与孙中山等来往密切,受反清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与谋划唐才常“勤王”之师推翻慈禧太后有关,遂竭力主张“革命”与“破坏”。然而1902年年底的《释“革”》一文是他转向的信号。他考察“革命”的定义,发现英国人把1832年国会通过改革法案称为Revolution,含有“人群中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的“改革”之意,而日本人把Revolution译为“革命”,他认为是不确当的,与中国“汤武革命”的暴力政变相混淆,其暴力意涵引起可怕的后果。他表示以后使用“改革”或“变革”而不使用“革命”(《新民丛报》22号)。果然,此后梁启超的“革命”宣传戛然而止,且在《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等文中明确反对“革命”。

5、《时务报》刊出张坤德翻译的《英包探勘盗密约案》(TheNavalTreaty,今译“海军协定”)

6、梁启超对原诗之词句作了一些修改,其根据源于戊戌年刑部主事唐烜所写的《留庵日钞》。这是一本私人日记,出现有关谭嗣同《狱中题壁》细节描述:(梁启超简介及作品)。

7、据《革命逸史》所记,李惠仙与梁启超结婚时,还带来了两名丫环,一个叫阿好,一个叫王来喜,王来喜即王桂荃。阿好脾性不好,又不听使唤,不久便被梁家赶出了家门。而王桂荃则聪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妇的喜欢,家中事务甚至财政都由她掌管。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她成为梁启超的侧室。他在信中提到王桂荃时,多称“王姑娘”、“三姨”或“来喜”。只是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李惠仙病重,王桂荃又怀上小儿子思礼,适值临产时,梁启超在写给好友蹇季常的信中,首用“小妾”之称。但是,梁启超所有的孩子对王桂荃的感情都非常深,他们管李蕙仙叫妈,管王桂荃叫娘。梁思成后来回忆他小时候的一件事时说,有一次他考试成绩不好,李蕙仙气急了,用绑了铁丝的鸡毛掸子抽他。王桂荃吓坏了,她一把把梁思成搂到怀裏,用身子护着他。当时李惠仙还在火头上,收不住手,鸡毛掸子一下下地抽在了王桂荃的身上。事情过后,王桂荃拉住梁思成,用很温和、很朴素的话教育他,让他好好读书。在复杂的政治激流中,梁启超的思想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他头脑中描绘的政治蓝图也由君主立宪制完全转变为民主共和制。1968年,85岁的王桂荃,在“文化大革命”中与孩子们四散分离,最后在一间阴暗的小屋中与世长辞。“文革”后,梁家的子女们,在梁启超与李惠仙的合葬墓旁种下了一棵母亲树,立碑纪念这位培育了数名栋梁之材的平凡母亲。(50) 

8、梁启超对于这些外界变化浑然不觉,还沉浸在一个目的明确的世界里。九岁时,他已能下笔千言。十岁时,他赢得了神童的名声。多亏了周惺吾这个善教的先生,梁启超很快就迈出漫长科举生涯的第一步,参加了童子试。

9、其实在当时他的言论引起不小的反弹与争议,如他鼓吹文学革命而主张“文言合一”,要求使用通俗语言作民众启蒙,而遭到严复的痛斥,认为将断送“中国文之美者”的古文传统。同样刘师培在《国粹学报》上针对这一点讥刺“若夫矜夸奇博,取法扶桑,吾未见其为文也”(刘光汉《文章原始》,《国粹学报》1期,1905年2月),即对通过日本翻译著作输入西学的做法表示不满。王国维在《教育世界》也批评梁启超提倡的文学革命的政治与功利倾向:“观近数年之文学,亦不重文学自己之价值,而惟视为政治教育之手段,与哲学无异。”(《论近年之学术界》,《教育世界》93号,1905年2月)。至于在政治上如章太炎、汪精卫等革命派在《民报》上与康梁之间的激烈论战,这众所皆知。更使梁启超难堪的是一些革命青年在《大陆报》上揭露他剽窃日本政论家德富苏峰的著述,或讥笑他满纸“新名词”,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又说他长篇大论都是“外行话”等(《大陆报》6期,1903年5月)。

10、光绪十五年(1889年),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中举,名列第八。(7) 主考官李端棻欣赏其才华,以亲妹相许。这时候,展现在梁启超前面的,是一条“金光大道”,沿此而行,完全可能由学入仕,平步青云。然而,光绪年间,中国正遭受着帝国主义的野蛮蹂躏。面对严峻的形势,梁启超逐渐抛弃了昔日的追求,走上一条充满坎坷曲折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11、确实,他当年的“革命”言论风靡一时,钱基博说:

12、1898年7月底,光绪帝诏改《时务报》为官报,汪康年拒不遵命,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同年8月17日汪康年将报名改为《昌言报》出版。

13、,也因拥段有功而成为新内阁的重要成员,梁启超还挂上了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的头衔。这时候的梁启超,可以说是志满意得,雄心勃勃。然而他却再一次错估了局势,委身投靠腐败透顶的北洋军阀,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梁启超在任职期间,极力为段祺瑞扩充军备、巩固统治效劳,并代表北京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两笔以损害民族利益为代价的借款。这些军阀及其同伙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遭到舆论界的严厉谴责。七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是宪法研究会的领袖人物,他凭藉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地位,全力为段祺瑞张目。

14、光绪十一年(1885年),梁启超进广州学海堂读书。学海堂为前两广总督阮元所办,“是省城专治经学之所”。梁启超在这里学习汉学。段玉裁及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汉学家注重考据,旁征博引,精研古籍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成果,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形之下,格式、内容都有严格要求的八股文章,便令人感到缺乏生气和枯燥无味了。在学海堂学习时期,梁启超逐渐萌发了“弃帖括之志”。(6) 

15、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月,梁启超南下上海,与黄遵宪、汪康年等筹办《时务报》(旬刊)。次年,激进的章太炎就从杭州寄去了十六元钱要求加入康有为在上海创办的强学会,在上海期间,他认识了很多维新界的人,如谭嗣同,唐才常,并有幸结识了康门的首席大弟子也就是后来跟他闹得不可开交的梁启超。(49) 擅长笔墨的章太炎曾在梁启超主持的维新派报纸《时务报》中担任编辑。但是不久因章太炎发表了多篇反清朝的文章,梁启超秉承师意拒不发表,章对此不悦,后因对孔教存有不同看法而发冲突,因康有为自视甚高,将孔子比做素王,而自名长素,也就是长于孔子,他门下的弟子多自名超回、秩赐、胜参等,自称水平超过颜回、曾参,章太炎看不过去,一日饮酒数杯对众人称,“所谓长素奈何以衣冠拜索虏”,此言一出梁启超率数人至章处问罪,梁启超学生先动手欲打章太炎的朋友,并非梁启超被章太炎掌掴。

16、“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而如今,我们也一言以断之曰:欧美列邦在近日为老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青年国。

17、朱自清的散文,也是很不错的,但是,不耐读,看一遍大致就可以了,没有嚼头,不如余光中。

18、梁启超生于1873年,自幼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遗憾落榜。落榜后,他只好回广东老家,途经上海。在上海,偶然读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一书和上海机器局翻译的西洋书籍,让他大开眼界。也正是那一年,他结识了康有为,并投其门下,由此走上改良维新之路,时人将他与康有为合称“康梁”。

19、梁启超明确指出,爱国不能空喊口号,必须以教育开民智,方能强国;并告诫国人若不“以国事为己事,以国权为己权,以国耻为己耻,以国荣为己荣”,则国必亡。

20、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感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21、分途赴功,交相为用”。(26) 梁启超自视甚高,他认为自己若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才便于控制舆论,影响国民。“若就此虚位,所能补于项城者几何?而鄙人则无复发言之余地矣,此所谓弃长用短也。”(27) 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清帝退位,三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权力的法码,似乎倒向了袁世凯一边。为了博得袁世凯的信任,梁启超对这位新的当权者大加吹捧。

22、有学者用“五大思潮闹报坛”(马光仁《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页316-325)来形容当时革命派、宪政派、国粹派、虚无主义和专业主义的众声喧哗的话语场域。当然此外还可包括女权思潮和都市文化思潮。“时代思潮”包含各种思潮,不约而同地聚焦于中国问题及其未来走向,其中谁也没有像梁启超那样凝聚了国人的憧憬而为富强中国描画出一幅动人的愿景,且以传统文化为基地铺设了改良的现代性轨道与世界文明对接,不仅以超越时空想象的维度更以现代知识谱系转型的广度创制出一系列足资实践的范式。

23、鲁迅所抨击的“国民性”与梁启超的“群治腐败”论异曲同工,其《狂人日记》批判“吃人的礼教”,则代表了“打倒孔家店”的集体意向。

24、梁实秋认为文学是天才的创造,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的,这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25、须知你是我第一个宝贝,你的健康和我的幸福关系大着哩。好孩子,切须听爹爹的话。

26、梁启超的生活中,主要有李蕙仙、何蕙珍和王桂荃等几位女性。

27、梁家世代务农,家境并不宽裕,李惠仙并没有嫌弃梁家的贫寒,她看中的是夫君的才华。李惠仙仍极尽孝道,日夜操劳侍奉,深得梁家喜爱,在乡里也博得了贤妻良母的美名。“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命令两广总督捉拿梁启超的家人,梁家避居澳门,逃过了一场灭门之灾。梁启超只身亡命东瀛,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流亡生涯,李惠仙成了整个梁家的支柱。

28、“五四”一代无不受过梁启超的影响,对于晚清到“五四”文学革命的传承关系学界早有定论。

29、梁启超的好运气没在广州再现,他没能在府试中崭露头角。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很有可能是在这次广州之行中买到了《輶轩语》与《书目答问》。西湖街上的书肆,为这个少年展现了一个新世界。

30、你们到温(哥华)那天,正是一路上看着新月初升直到圆时,谅来在船上不知蹭了多少次“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了。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31、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32、梁启超故居有多处,分别位于北京、天津、江门等地。

33、梁启超祖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熊子乡茶坑村。梁氏的先祖为中原南逃的难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启超祖父名镜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

34、黄彰健对原诗的存疑观点,是依据1908年出版的一部演义小说,名为《绣像康梁演义》。书中是这样写的,戊戌变法“六君子”在就义前,一个叫林旭的吟咏了一首诗:

35、《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文化史》、《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这些是梁启超在史学研究上的作品,如果对历史研究有兴趣的,可以读一读。

36、《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是许知远积淀多年的转型之作。梁启超生逢变革时代,他是近代转型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是中国现代思想学术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许知远试图将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希望与挫败,内心挣扎及与同代人的争辩呈现给读者。在搜集、阅读海量史料和研究著作的同时,许知远追寻梁启超的足迹,到其出生地新会、求学地广州,及北京、上海、日本横滨等多地探访历史现场,寻求历史与现实之间隐秘而有韧性的关联,借此展现几代人的焦灼与渴望、勇气与怯懦。

37、那时正逢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的“一盘散沙”。而当时,竟有一些无知昏庸的中国人也跟着瞎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不断散布悲观情绪(这跟我们现在的一些所谓的公知和网络大V何其相似),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8、《新民丛报》刊出的拿破仑像,题为“法帝拿破仑第一”

39、梁启超的书法亦楷亦隶,亦庄亦谑,结体周正大方,笔画生动有趣。梁启超的字宗法魏碑,临习过《十七帖》。这种字体颇为难写,凡练此者,皆大手笔者,铁骨铮铮者也。他的字魏风隶骨,高贵典雅,秀柔有余,干净麻利,力透纸背,庄重高雅。梁启超先生人如其字也。干净利索,构架骨感,下笔成形,力透纸背,真功夫也。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名垂千古,激励后人,每次读了都热血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经典中的经典!卓如之卓不在字,而在于对子女的教育。“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其子女们人人卓越,个个不凡。字如其人,梁先生的字确实好,显得人正直有内涵,看了让人心情愉快。

40、梁思达(1912-2001):四子,经济学家,合著《中国近代经济史》;

41、不仅“日倡革命排满共和之论”,梁启超在“时代思潮”的开创方面“文学革命”产生深刻而持续的影响。1899年底在《汗漫录》(即《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主张诗歌应当输入体现“欧洲之精神思想”的“新名词”,并抨击“千余年来鹦鹉名士”陈陈相因的创作传统,这就要求中国诗歌走向世界,也给传统诗学带来严重挑战,同时声称:“要之,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把“诗运”提到国族命运的高度,也是文学政治化的滥觞。“诗界革命”得到广泛响应,不仅产生如黄遵宪、夏曾佑、蒋智由等代表诗人,甚至邱逢甲、邱菽园等在南海、新加坡地区组成“诗界革命”的社团,如“革命”“民主”、“自由”、“共和”等名词大量出现在他们的诗作中。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