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伏尔泰风俗论精选49句集锦

伏尔泰风俗论精选49句集锦

admin 2023-06-04 11:57 句子大全

伏尔泰风俗论

1、伏尔泰在《风俗论》中说欧洲人过去基本是文盲,“我们可以回忆一下,500年前(13世纪),不管是在北欧,在德国,还是在俄罗斯,还几乎没有一个人会写字。今天我们的面包商还使用着的刻记赊售面包的木筹,就是我们过去的象形文字和账簿。”

2、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正如我们在另一个地方曾经说过的:中国人把天上的历史同地上的历史结合起来了。在所有民族中,只有他们始终以日蚀月蚀、行星会合来标志年代:我们的天文学家核对了他们的计算,惊奇地发现这些计算差不多都准确无误。其他民族虚构寓意神话,而中国人则手中拿着毛笔和测天仪撰写他们的历史,其朴实无华,在亚洲其他地方尚无先例。

4、同时期的欧洲,流行的是愚昧的宗教审判所和烧死女巫、异教徒的火刑、石刑等酷刑。

5、③此处伏尔泰计算时间有误。即使«五经»是孔子所编,孔子生于公元前479年。但巴比伦的天文观测,据说最早始于公元前747年,而现存于美国费城大学的最早的一块刻有天文观测记录的泥板,属于公元前568年。因此中国的«五经»不可能比巴比伦的天文观测记录早400年。——译者

6、这件事引起了巨大的震荡,两派教皇互相厮斗,路易四世得以渔翁得利,他规定了德意志国王的选举,以后就不需要通过教皇的认可了。

7、但丁:论世界帝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8、西周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9、第一阶段是世界史的萌芽时期,以古希腊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中国司马迁的《史记》为代表。它们是欧亚大陆东西方两个相距遥远、相互阻隔的民族对自己当时所知道的世界的描述,虽然都以本民族的历史为出发点,站在各自文化圈的中心来观察周边世界的历史,但他们对自己所知道的世界作了尽可能的描述。他们各自的世界地理范围虽然已在边缘相切,但彼此无所知晓,结果留下了两部不同世界的“世界史”,即希腊人已知之世界的历史和司马迁的“天下”史。双方的史家仍然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图景之中。希腊人的世界是随着他们活动范围的扩大而扩大的。希腊人自古以来一直以爱琴海作为其繁衍生息的中心,因而与近东或西亚北非的古老文明地区早就有了接触。但希腊人真正走向外部世界是在多利亚人南下之后。地球或“全球”的概念古希腊时期已经存在,只是实际的内涵与近代有所不同。希罗多德的《历史》既是当时希腊人所知之世界的“世界史”,也是他们所知之“地球”的“全球史”。当然,这个所谓的“世界”或“全球”是以希腊为中心的。就在希腊人的世界概念不断东扩的同时,中国人的“天下”概念在向西延展。《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姬满西游的最远之地是昆仑山以西的“西王母之邦”,尽管有学者论证,周天子不仅到了现在的西亚,甚至到了今日东欧波兰一带,但这样的猜测实在难以苟同。《山海经》中“海内、海外、大荒”诸经所涉及的地理范围(不包括荒诞不经的奇想部分)就是先秦时中国人想象中的“四海之内”和“天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世界”。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欧亚大陆两端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关系得以建立。中国人的视野不仅扩大到了中亚、西亚和印度,甚至远达东地中海。但即使如此,这也只是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天下“,与真正的世界仍相差甚远。唐代的疆域曾经达到中亚腹地,元代蒙古帝国曾远征至中欧,并与罗马教廷建立过联系,明代郑和下西洋也曾抵达东非,但中国对西方的真正了解,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逐渐被“世界”观念所代替,是在19世纪中期被列强打开大门以后。而19世纪以前西方对中国的了解,除了元代马可波罗带回去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之外,比较可靠的也只能是明末清初以利玛窦(1552—1610)为代表的传教士们发回的关于中国的报告了。尽管西方人对欧洲之外许多地方的了解仍然十分肤浅,甚至产生误解,但他们的历史学家们早已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所谓“世界史”的写作。

10、法律人的生活方式:阅读、实践、思考、写作;——读《经验与心得——法学论文指导与写作》有感

11、政治这个词,和Politics不是一回事。政治的“政”这个字,就是走正道的意思。走正道的“政治”,和经世济民的“经济”,中国的词汇都具有道德含义。(伏尔泰风俗论)。

12、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3、最后,它以文明史代替了政治史、军事史和王朝史,大大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它在注重文明或文化的共性的同时,对它们各自的特性进行了深入到精神和宗教层面的比较研究。这种文明间的比较研究后来在某种程度上被后来的全球史学者所继承。总之,文化形态史观以文明或文化作为历史的研究单位,将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地球上的所有人类,实际上为后来以文明冲突和融合为主线的全球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式。文化或文明形态史观对于历史学家开拓视野,把握全局,站在哲学的高度研究历史具有启示意义;但无法取代以史实为基础的历史研究,因此,集传统的史实研究和宏观的整体研究于一身的“全球通史”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

14、黑格尔:逻辑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5、如果说黑格尔是欧洲中心论的倡导者,兰克(LeopoldvonRanke,1795-1886)则是它的实践者。兰克虽然被后世标榜为近代客观主义史学的鼻祖,但他在世界史的研究范围方面却并非客观。他的多卷本《世界史》除了在第一卷略谈埃及和西亚的文明之后,其余主要是希腊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历史,终于1453年。在兰克看来,世界史应该包括所有民族和时代的历史。在这种世界史编撰思想的主导之下,兰克的视野自然集中于欧洲的历史,他的《世界史》实则一部欧洲史也就不足为奇了。19世纪下半期,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已经将世界瓜分完毕,明确的全球地理概念已经形成,兰克竟然置欧洲之外其他地区的历史于不顾,还美其名日在编写《世界史》,这样的世界史视野与比他早一个世纪的伏尔泰相比显然大大倒退了。伏尔泰(1694—1778)的《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与风俗以及自查理曼至路易十三的历史》虽然不是严格的世界通史,但他的笔锋却触及了整个世界。他对东方情有独钟,因为“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了西方一切”。而且要研究这个世界如何一步步走向文明的进程,就必须从东方国家开始,然后到西方国家,而第一个应该首先注意的就是中国。他的《风俗论》的开篇两章就是关于中国的介绍。中国的形象在伏尔泰的眼里不仅比较清晰,而且特别伟大,令其赞不绝口。虽然其中有不乏失实与溢美之处,但如此较为详细地向欧洲人介绍中国的历史和文明,并将其纳人世界“各民族”之中,这在西方世界史的著述中还是比较突出的。伏尔泰还对他所知道的欧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各地,特别是东亚、非洲、美洲等地区的民族、历史、地理、宗教、风俗等都尽可能地做了介绍。应该说,伏尔泰不仅是近代文化史或文明史的创始人,而且是整体世界史的奠基者。伏尔泰的《风俗论》全书正文共197章,但从第8章以后(除个别章节外)就基本上是欧洲各国或与其有关的历史了。这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历史编撰体系一直延续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著名的剑桥三史(《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纪史》、《剑桥近代史》)、苏联的多卷本《世界通史》也难以摆脱它的影响。▲黑格尔

16、最初,国王们统治着罗马;到了最后,仿佛命中注定,罗马又回归了君主制。王权带来了和谐。在历次内战期间,每个派别、每个领袖都宣称自己在同时捍卫自由和和平。但这两个概念是不能彼此共存的。当和平真正到来的时候,那是专制统治之下的和平。“和平将随主宰一同到来”。

17、《盐铁论》中讨论的问题,和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非常相似,简直可以作为讨论今天政治、金融、经济、军事等问题的范本,秒杀西方的政治、金融、经济理论。

18、恺撒曾身经变化无常的祸福,已知命运之神有时对她的宠儿也喜欢抽身而去,意在使他们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再把她感动回来,庞培则迄今只知命运之神为一常在的神,她一旦离开,他便对自己和她都断绝希望;并且在恺撒的伟大心性中,绝望只能发展出日益雄健的精力,而庞培的渺小心灵在同一压力之下却陷入深不见底的颓丧。

19、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0、鸦片战争之后,欧洲人宣称欧洲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同时,在中国却产生了疑古思潮,认为夏商周是伪史,还有人说汉字起源于埃及文字,甚至有人说中国人是埃及人的后代。

21、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2、它宣称,野蛮是高贵的,征服者就是高贵的,中国人只有千秋万代的做被征服民族,把奴隶的位置坐稳了,这才是中国人的出路。他们认为,这种对华夏民族的歧视,天经地义。而一旦中国人质疑这种文明观和历史观,他们则义愤填膺的痛斥这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23、明朝时,郑和曾七次下西洋,传播中国文化。据东西方学者最新研究成果,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不仅到达了印度洋、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还于1434年派遣分队到达了意大利佛罗伦萨。郑和的副使在那里与教皇尤金四世进行了会面,并向欧洲传播了大量的中国文化知识,包括明朝的《星历表》,元朝的《授时历》及科技专著《农书》刻印本等大量信息。

24、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5、300年后的1582年,教皇推出了格里高利历,号称是在儒略历的基础上修订来的,一年居然也是32425日。且不说教皇有没有这样的人力物力完成这个大规模的测量,就看和《授时历》一丝不差的结果,不是抄袭的话,是不可能的。

26、◎阅读体验好:书中很少有大段深奥的理论,相反,名言警句,俯拾皆是。中文版翻译水准高,而且每一章结尾都有对本章的总结和启示,适合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阅读。

27、这俩办法其实明眼人一眼就看得出来,第二种办法风险是最小的,因为大诸侯的实力强大,所以查理四世,必然是要做出让步的。

28、霭理士:性心理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9、这下子路易四世恼羞成怒,决定与查理四世及其背后的力量开战,没想到还没打他就挂了。

30、第6卷.风俗论(下册) 谢戊申/邱公南/郑福熙/汪家荣译

31、卢梭追随托马斯·霍布斯和约翰·洛克的脚步,凭借“自然状态”的假设来展开对人性的探索。我们知道,研究新政治科学的霍布斯是马基雅维利的完美搭档,同样“臭名昭著”。马基雅维利融合历史注疏和经验反思的方法讲“君主”,讲博尔贾(达·芬奇曾为之服务,担任军事工程师)和汉尼拔的“卓越的残忍”,而霍布斯则用似乎更加现代的科学、形式化的和分析性的方法谈“主权者”。马基雅维利这个名字已经是欺骗、背叛、狡诈和谎言的同义词。最重要一点,马基雅维利是一个革命家。而霍布斯饱受争议在哪方面?就是他对人的本性看得很低。霍布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他或许只是说了实话而已,“人性恶”的例子就不必枚举了。人类的思想有分歧也有一脉相承,但从自然到人,再到社会是一条必由之路。卢梭论文明及其不满,在思辨史学与自然科学中探索,进而指点公民意识。很多人看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文二),会深感震撼,它是18世纪最激进、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二论》是一部关于人类从自然状态向公民条件发展的思辨史学。而他的《社会契约论》是以法律文书一样的语言写成,文字冷血,副标题是“政治权利的原理”。开篇就是一句煽动性的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接下来一句更加震撼人心:“这个变化是怎样产生的?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它成为合法的?我相信我能解答这个问题。”卢梭就这样在矛盾中层层推进他的论述。

32、还要重复指出,中国的儒生崇拜一个唯一的上帝,但却听任人民受和尚的迷信行为的蛊惑。他们接受道教、佛教,以及其他几种教。官员们认为人民可以信奉跟国教不同的宗教,就像食用一种比较粗糙的食物那样。他们容忍僧侣的存在,但加遏制;而在几乎所有其他地方,从事僧侣这一职业的人都有很大的权力。

33、史诗中的亨利四世被当做开明君主的榜样来歌颂。伏尔泰的哲理诗说理透彻,讽刺诗机智冷隽,有独到之处。

34、上述书目系经典推荐,不少由于历史原因,已经绝版。为鼓励青年学子读经典,悟大道,青苗法鸣在接到书单的同时,开始了艰难的电子书搜集购买过程。为回馈广大读者的期待,鼓励大家读经典、悟大道。

35、第7卷.路易十四时代  吴模信、沈怀洁、梁守锵 译

36、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教师称博士。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为18岁以上,25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37、很多人说中国缺乏法制传统。这又是文盲的说法。

38、第二阶段是近代意义上的“世界史”概念的形成期,以黑格尔、兰克为代表的“欧洲(西方、西欧)中心论”的出现为标志。这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的视野扩大到全世界的背景之下产生的。黑格尔(1770—1831)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家,没有撰写过一部纯粹的世界史著作,他的世界史观主要是通过他的《历史哲学》体现出来的。他把整个世界分为新旧两部分,新世界是指新航路开辟之后发现的美洲和大洋洲,旧世界是欧亚非三洲。他认为,世界历史是世界精神的体现。“因此,我们要研究的,只是‘精神’的观念,而且在世界历史中,我们把任何一切完全都看做是‘精神观念’的表现。”世界精神的核心是自由意识,这种自由意识是逐渐展开的,先是一个人的自由(东方君主政体),后是少数人的自由(希腊罗马的民主制和贵族政体),最后是全体人的自由(日耳曼人的君主政体)。因此,世界精神的起点是亚洲,是东方,终点是欧洲。他据此把世界历史划分为东方、希腊、罗马、日耳曼4个发展阶段。东方虽然被黑格尔看做是世界历史的起点,但仅此而已。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和空间都在欧洲。而且东方也只有与欧洲相联系的地区(北非、近东)才能被纳入世界历史的范围。可见,黑格尔骨子里仍然是个典型的欧洲中心论者。

39、1684年,柏应理向法国国王路易送上了精美的中国象牙筷子,在法国宫廷里用象牙筷子表演了一场“吃饭秀”,瞬间轰动西欧大陆。深爱中国文化的路易不但学会了用筷子吃饭,而且亲自为筷子代言。而中国瓷器餐具的成套使用,是1685年从法王路易十四开始的。

40、翻开历史,无论是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还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无不是迷信超自然力量的多“神”或一“神”教。把“Religion”翻译成中国的文字“宗教”,是一种误导,其实在中国文化看来“Religion”应该是“迷信”。

41、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2、而法国扶植起来的阿维尼翁教皇,总是掣肘路易四世。为此路易四世心里非常不爽,索性自己也扶植起了另一名教皇尼古拉五世,以此来跟法国的傀儡教皇对着干。

43、泰戈尔:民族主义,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44、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存在的时间相当长,从公元962年到公元1806年,长达八百多年的历史,这在世界史上也是一个存在相当长的帝国了。

45、第三阶段是世界史研究的哲学转向,以20世纪上半期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1918—1922年)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为代表的文化(文明)形态史观的出现为标志。他们抛弃了传统的以地域、民族、国家或王朝为中心的历时性研究模式,而以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所有“文化”或“文明”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单位。虽然对于文明或文化的内涵、数目及其兴衰原因、发展进程、最终命运等方面二人的见解均有所不同,但这种文明史观却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视野,推动了全球史概念的发展。首先,它是对欧洲(西方)中心论的否定和突破。他们所谓的文化或文明不仅包括旧大陆的东方,如中国、印度、朝鲜、日本,而且也包括美洲的印第安诸文明,汤因比甚至把欧亚草原上游牧文明和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文明也视为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

46、但全球化既是结果,也是过程,而且是一个仍在进行的过程。何谓全球化?全球化究竟始于何时何地,进程如何,遇到了哪些挑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前景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必然需要历史学的参与。在此背景之下,全球史的出现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综上所述,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全球史概念的演进与人类世界认知范围的不断扩大密切相关,是人类对已知世界的历史认识不断深化和扩大的反映。其全球史观既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来临的产物,也是全球化进程在世界历史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反映。它确实给世界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或方法。

47、当世界其他地方长期处于奴隶制、宗教迷信统治的状态下时,中国早就发展出了“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

48、恺撒戏剧性而血腥的死亡可能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政治谋杀。谋杀的策划者之马可·布鲁图斯,是恺撒的友人。苏埃托尼乌斯在《罗马十二帝王传》中写道:“就这样,恺撒身中23刀,一言未发但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遭第一击时——有人讲述说此时马可·布鲁图斯袭击了他,他以希腊语说:‘你也这样吗,我的儿?’ ”在戏剧《尤里乌斯·恺撒》中,莎士比亚将恺撒的临终遗言写作拉丁语,“Et tu,Brute?”(你也这样吗,布鲁图斯?)今天,当觉得被某位可信任的人欺骗时,这个拉丁文短语仍不时被人们使用。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