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关系精选26句集锦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关系精选26句集锦

admin 2023-06-03 09:19 句子大全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关系

1、柏拉图说,有可能,有一个标准的理想的完美的猫,它是由上帝创造的,是存在于各样各种猫背后的“模版”。无论是猫作为一个集体名词/理念、还是模版,都是肉眼所看不到的。那么我们之所以知道,一定不是通过感官的感知/perception,而是理性/reason和智力/intelligence,也就是说,花猫、黑猫是人眼看到的,但猫这一理念却不是看到的,也是看不到的,而是想到的。如果能想到,那就说明它已经存在了、存在在某个地方。这是这个问题的形而上学部分,即猫的本质-一个总体性的理念的猫来源于神的创造,而一个个各色各样的实体猫则来源于理念猫的批量生产。至此,柏拉图都是继承了巴门尼德的逻辑思辩的方式和传统来进行论证,但是从下面开始,柏拉图则要循着毕达哥拉斯的气质进入了神秘主义。如果柏拉图就此打住,那么他的共相概念就完美了,至少是提出了一个伟大的问题。但是他止不住,谁掌握了逻辑、或一旦进入到逻辑的推理链,谁都停不下来,只能走下去、走到极端:要么绝对正确、要么绝对荒谬,问题是绝对正确至今还未出现,而荒谬则屡见不鲜。但柏拉图则走向毕达哥拉斯的神秘,神秘与荒谬在此的差别是:前者既不能被证明为荒谬,也不能被证明为不荒谬。(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关系)。

2、     Emily,西北大学 – 法国绘画艺术史的研究(2019)

3、《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4、接着是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观念,他认为灵魂不朽且轮回,保持人的健康良好是对下一周期的生命的关切,因为人死后灵魂不死,会带着善恶进入下一个生命体,对下一个生命的命运有极大影响。苏格拉底接受了毕达哥拉学派的灵魂不朽与轮回思想,并把对灵魂的关切上升到希望灵魂能够更真实地看到真实的高度。

5、“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6、亚里士多德(前384年至前322年),出身于古希腊吉塔拉地区贵族家庭.师从柏拉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学习20余年,直到柏氏逝世.后回国成为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7、(导师介绍)马沃荷教授,牛津大学哲学教授,也是科珀斯克里斯蒂学院的导师。他在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获得博士学位,曾担任斯坦福大学教授,后远赴牛津大学任教。

8、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或47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的创始人之他是一个神秘人物,没有作品,主要通过柏拉图的对话而闻名。苏格拉底对艺术,文学和大众文化的描述使他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之一。

9、    John, 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 – 计算机自适应算法在语言考试中的应用(2019)

10、再比如我们看到这朵花是美的,这条瀑布也是美的,为什么都能叫做美的?是因它的色彩而美吗?是因它的形状而美吗?柏拉图给出了一个简单的答案:一个事物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分有了美本身(用“XX本身”表示XX的理念),故而它成为美的。理念论最大的特点是“分离”,理念具有客观实在性,独立于个体事物之外而存在。即使把所有三角形都破坏,三角形的理念仍然存在,它是永恒而不变的。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二重划分造成了两个世界的分隔,柏拉图向往一个世界,摒弃另一个世界,认为我们要从感官粗浅的认识中脱离出来,去用理智来把握普遍而永恒的理念。

11、柏拉图的生卒年从公元前429年到347年,在这期间:1)雅典在前431年到前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败于斯巴达;2)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处死;3)在前353年左右,柏拉图最后几年里,腓力二世的马其顿王国崛起,雅典不仅强权不再,而且强权看来已经难复,到柏拉图死后九年-前338年希腊“科林斯同盟”的建立,雅典已沦为马其顿的属国。但就在这不可遏制的衰落时刻,上帝却安排了一个人类史上最聪明的大脑来作有效的见证和无效的挽救,这不免让后人唏嘘不已:柏拉图的老师死了、杀死他老师的雅典民主制也终于要亡了,但苏格拉底式的人物还是要死,并且不得好死-不会再象苏格拉底那样死得有尊严;另一方面,哲学王却没有降临,民主的雅典和反制它的“理想国”都在落日熔金里同归于尽。柏拉图的天才和文采,都走向了他的初衷的反面,他象一轮夕阳那样辉?地沉落,成就了一出历史上最轰动的悲剧——思想的悲剧。

12、那么,一只抽象的先验的猫/Cat怎么会存在于人的脑子中呢?各种先验论各有各的解释,也各有各的解释不清,笔者所知,也仅仅是知道它至今没有一个哲学上、认识论上的清楚的解释,而非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是,如果,我们把猫仅仅当作一个名词、一个人类偶然的命名的过程和结果,好比特斯拉汽车,如非马斯克个人偏爱特斯拉这个发明家这一个人因素,全电动汽车或就叫全电动汽车、或叫其他什么车,比如爱迪生或法拉弟汽车。由此,我们不必先有一个特斯拉或全电动汽车的先验概念,或柏拉图的理念。如果我们把猫放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解释,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当我们在一群动物中-虎、鼠、豹等等中看到一只猫时,我们会说“那里有一只猫”;当我们看到一群各色各样的猫时,我们会说“那里有几只猫”,或“那里有一只黑猫、两只花猫”等等,无论哪一种说法,猫作为一种先验的或模版的猫都不存在了,因为模版只有一个,而不会是一群;虎豹中的“猫”,或猫中之黑猫、花猫的指称的差别也仅仅是一种比较的差别,而不是“模版”和“摹本”的本质上的差别。由此,柏拉图的理念、共相的“猫论”在语言学中得到了解决,但严格地说:既不是被驳倒,也不是被解答,而是被解决、被替代。

13、参考书目:NormanMelchert《TheGreatConversation》(第三版)。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8版),匡宏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文德尔班《古代哲学史》,詹文杰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

14、至此,理念问题大致说完了,但理想国还没有完,问题将从概念移向现实,从哲学移向悲剧。

15、知识的对象是什么?如平面上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是确定的知识,但是我们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计算,得出的结果也许并不是180度,而是179度。即使用电脑画图,也一定有误差,也许是19999度。事实上所有特殊的三角形都得不出这个确定的知识来,因为我们感官所对的现实的特殊事物总有缺陷。巴门尼德说过,感官对象不能相信,赫拉克利特也说,世界永在变化,在这样的事物里面我们找不到确定的知识。所以柏拉图认为知识不是关于某个特定对象的知识,而是关于“理念”的知识。

16、“您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那就是‘认识你自己’,如今我就是没有认识自己。”

17、       Fanny,哥伦比亚大学 – 运用数学模型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于睡眠的影响(获得美国INTEL科技大赛FinalList)(2019)

18、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不灭,并生活在一种理念或精神世界中,但灵魂及其携带的理念进入肉体时,受到了肉体的玷污而丧失了理念,有点象一个妈妈太投入到麻将中,而忘掉了她还带着一个孩子。突然妈妈不知什么原因,可能被柏拉图式的邻居提醒了一下,想起自己曾带着一个孩子,肯定带着一个,那么就得“回去”寻找、先回到坐上麻将桌前的那一刻。当然,也可以不找,孩子不要了,那么这个妈妈就是个坏妈妈。

19、形声是一种半意半音的造字法,表示意义的部分叫“形旁”或“意符”,其作用是指出字的意义类属;表示声音的部分叫“声旁”或“声符”,其作用是标明字的读音。常见的形声字有“江、河、湖、松”等。

20、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其师柏拉图的理念论的缺陷,试图以“实体”学说取而代之,但他自己也在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区分中陷入了含混。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来解释物质世界的运动。他的美学和政治思想倡导“中庸”(当然他不认识孔子啦,但是都主张“适中”的是最好的。)他的体系十分庞大,是学科分类的创始人,实在太复杂,几乎说不完了。

21、后来苏格拉底被雅典人指控为不信神和败坏青年,并被判了死刑。他本可以避免死刑,但他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愿意向五百陪审员妥协。后来他在监狱里也有机会逃跑,但他选择了不逃跑,坦然面对死亡,最后喝毒酒而死。苏格拉底的审判,或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一大事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一般的看法是,苏格拉底之死代表着哲学的危险,他从事的哲学批判工作挑战了人们心中的神话世界和传统思维,这让人们难以接受。人们还认为苏格拉底之死代表了民主制的堕落和缺陷,因为他的死是被五百陪审员用民主的方式投票决定的。他的学生柏拉图就认为民主制是不完满的。但当代一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苏格拉底恰恰是为了维护民主制度而死,他本人赞赏民主制,但柏拉图歪曲了他的理念。(以前写了一篇关于波普尔论苏格拉底的总结:苏格拉底与民主制)

22、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23、柏拉图的哲学论述都是以对话/dialogue的形式进行的。这里,对话是在真正的平等的关系上展开的,主持人,苏格拉底、柏拉图或其他的人,虽然有确定话题的优势,但最后必须归到以理服人的结果,而非权威的判定,至少在形式上如此。所以柏拉图的对话,与《论语》的对话是不一样的。在后者,所谓的对话,只是孔子在单方面发表观点,并且或因而、也是不得质疑和没有讨论余地的。所以一方面,《论语》只有论点,没有论证;另一方面,基于老师之权威的宣讲,也只有在伦理的话题方面有效,而不太可能产生自然、逻辑等方面的议题,因为这需要一种反驳和说服的过程,无论是理/逻辑的说服,还是事实的说服。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本来就没有逻辑,也不关心或轻视自然,所以只能谈论伦理问题。由此,就文本来说,在《论语》这种形式的对话上,修辞十分发达,甚至一枝独秀,而语义的诘辩、限定和精确-语法/逻辑的纠正、规定、精密都退居其次,甚至阙如。这样的文本,文采飞扬、气贯长虹,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没有道理,也经不起质疑和诘辩/verification。可能仍有文献经典,但不会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也诞生不了一种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的、放之四海和古今皆通的观点和语句——概念。不仅中国是这样,希伯来、巴比伦、埃及文化都这样,只有希腊不是这样,严格地说,这始于柏拉图。

24、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应是自然共同体。此外,他认为城邦应当先于家族,而家族又先于个人,就是说在生成次序中最后,而在存在次序中最先。他还著名于他的论述“人本质上是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把政治构想为更像生物而非机器的存在,是离开其他部分就不能存在的多个部分的搜集。

25、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吗。”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