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苏格拉底的管理思想精选100句集锦

苏格拉底的管理思想精选100句集锦

admin 2023-06-03 09:19 句子大全

苏格拉底的管理思想

1、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都真正地具有或相同起着教育作用。经验起作用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与水平,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主动性。

2、辩论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

3、话说回来,如果把政治上的规则运用到道德领域,结果也是同样的糟糕。如果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还要搞阴谋、争利益就说不过去了。所以,马基雅弗利说得对:政治属于“公共领域”,道德属于“个人领域”。

4、苏格拉底的看法涉及到知识从何而来这个深刻的问题。

5、但是,诡辩家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对立起来是错误的。苏格拉底认为,如果一个人是聪明的,他就会看到促使一个人成为一个良好公民的品质——正义、智慧、节制、勇气,同样有利于个人利益和发展。所有这些“美德”都是高山仰止,而唯一真正的美德——智慧,则与时俱进。任何行动都是不道德的,除非上善若水,虚怀若谷。“罪”就是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就是对才能的愚蠢浪费。除了至善,人应别无所求;示之以善,人将孜孜以求;孜孜以求,则人将乐此不疲,国将固若金汤。问题在于,人们缺乏洞察力,看不到至善。他们需要的不是“美德”,而是智慧,需要的不是滔滔布道,而是拨云见日。自律者自强,方能行思坐想,千般思索万般考虑;自知者自控,方能高瞻远瞩,不为山高所阻,方能明察秋毫,不为小利所动。至此,辩证、诘问、概念和定义的道德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我们必须学会“如何使我们自己的思想清晰”,我们必须问自己何欲何求,善之所在。辩证法是美德的仆役,一切澄明都是美德。

6、苏格拉底的怪异生活和巧言善变,让他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在他活着的时候,喜剧作家就爱以他为题材进行创作。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中,苏格拉底教学生如何欠债不还的诡辩术,结果学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给他缴纳学费;他喜欢研究天体,由于试图弄清月亮的位置而冒犯诸神,最后苏格拉底的教学场所被烧毁;苏格拉底还沉迷于研究跳蚤蹦一下的距离是它的身体几倍的问题。这就把苏格拉底塑造成了一个研究琐碎无意义的天上地下之事的自然哲学家,一个没有原则是非而“把弱的说成强的”爱好修辞诡辩的智术士;一个靠收取费用来养家糊口的贩卖灵魂的小贩。

7、记住,不被占有欲所主宰,寻找才是自由的。世界的末日属于惴惴地等待着末日的心灵。请你不要等待,永远像昨天一样,只管坦然地寻找着,我相信世界总在进步,人类总是一天比一天离兽类更远。你决不能让命运拖着走,更不能当命运的奴仆。

8、仔细揣摩,这句话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如旅,人在旅途中,有盼有喜有惧有悲、有恨有爱有厌有思方为充实之行,而标的本身却只是一个观念终极而已?正如普朗克所说:“科学研究往往符合这样一个真理,目标高远一些,甚至往往难以达到。但研究过程中却能成功衍生出众多意想不到的真理。”不错,目的地虽然重要,但寻找的过程更加迷人。倾心于过程,倾心于不被未来的命运所烦恼的寻找过程,人生的意义才会更加完满。

9、柏拉图在他的重要著作《理想国》里曾经有个非常重要的比喻——洞穴比喻。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它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做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后来,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但他们却以为他现在看到的是非本质的梦幻,最初看见的影像才是真实的。后来又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迸,以致什么也看不见。他就会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带来了痛苦。

10、这本哲学史大胆、敏锐而有趣,开创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探讨哲学问题的全新广度和深度。读者感到的不是沉闷,而是挑战和惊喜。全书行文不断激发着读者思考,邀请读者参与争论、尝试新观点、回到问题源头,从而成为思考永恒问题的积极参与者。

11、只有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

12、他无权对父母恶言相向,也无权对城邦动手还击---纵使他深信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13、如今是道德制裁世俗化的关键时期,把人束缚在“良好行为”上的神学脐带已经崩坏了。领袖们会为此做些什么?他们会再次尝试自我牺牲的古老福音吗?但是,一个惯于自我牺牲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是一个被虚伪的恶臭窒息的世界。宣扬自我牺牲,不是试图解决问题,而是在逃避伦理问题——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消除个人自我牺牲的问题:个人身份与公民身份的和谐问题。或者,我们的领导人应该用一种长期的人身约束取代迷信,让警察和监狱做所有的社会协调工作吗?人身约束肯定是最后的手段,这不是因为它是“错误的”,而是因为它是不合适的,因为它宁愿割裂也不愿解开死结,因为它导致了太多的摩擦而无法运动。防止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干涉另一个人或群体时,约束是正当的,但它不是建立或维持理想的良好工具。假设我们停止道德说教,假设我们减少亦步亦趋,假设我们开始定义我们的术语。假设我们能让人们非常简单地(而不是在学术上)了解道德准则不是诞生在天堂而是诞生在社会需求之中,假设我们开始寻找一种传播智慧的方式从而使个人对真正的公共利益的背叛和集体对个人效忠的利用都能显而易见,我们就会知道它们实际上都是愚蠢的自杀性行为。这是否是奢望?也许吧。但话说回来,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恰恰在于此,它仍然值得尝试。

14、第他相信真理会显示给那不断质疑的人,只要坦承自己无知,就会获知攸关生命的知识;

15、然而,苏格拉底终究是伟大的,雅典的民主,也因为曾经出了苏格拉底这样的忠诚的反对者而毋庸置疑地伟大。苏格拉底反对的是任何政治制度中的不义,而不是哪种具体的政治制度。他执着地认为,德性是使城邦变得伟大的必要条件,但在政治生活中,人们又不可能都拥有完美的德性。政治的成就,反而应该依赖于德性的培养。这一看法,对于塑造一个民主制度地自信和成熟而言,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苏格拉底认为,由于不能正确地训练人们的嗜好和欲望,民主政治毁坏着人们的品性。在民主政治下,公民渴求更多的是性、食物和财富,而不是自身灵魂的完善。对苏格拉底的审判涉及到尊严(自我)、虔诚(神)、正义(城邦)三个方面,与雅典人的对话则实现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教育、政治的三重目的。

16、为了致力于研究发生认识论,皮亚杰于1955年在日内瓦创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集合各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逻辑学家、数学家、语言学家和控制论学者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于儿童各类概念以及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发展进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17、苏格拉底不知道真理究竟是不是确定而独特的,但他在心中却清楚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他的使命,只是与众人一起探讨,探讨那众人皆有的,“自我”的真相。

18、尼尔认为,现代教育什么都错了。他称萨默希尔学校是一所随心所欲的学校,深信儿童生来就是明智的和现实主义的。“自由”是他的口号。在他的学校里,儿童可以从事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并且自己管理自己。他认为应该使学校适合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合学校。学校应当放弃任何纪律和道德训练。上课是自愿的,儿童可以上课,也可以不上课。它实际上是一所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

19、这个故事表明: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相反,一个人缺乏知识,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充足。

20、5岁前不可教儿童任何功课,以免妨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5岁前的儿童主要活动是游戏和听故事。故事应由负责儿童教育的官员作出精心的选择。游戏和所讲的故事,最好能与将来的工作相联系,是将来应从事的工作的简单模仿。

21、第一轮投票结果,苏格拉底是280票对220票被判有罪;在做完有关刑罚方式的答辩后,第二轮投票,审判团以360票对140票的结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数字变化,也就是说,原先本来有80名认为苏格拉底无罪的人,最终被苏格拉底激怒而倒戈同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22、人们生下来当然是不一样的,这不妨碍他们的政治权利是相同的;

23、这就是苏格拉底。他要我们知道自己的无知,要我们追求灵魂的完整,要我们不断与内心对话,不能自我分裂,他说,“逃离死亡并不难,可逃离邪恶却难得多。因为邪恶比死亡跑得更快。”这句话才是苏格拉底对死亡最真实的看法,大家千万不要被苏格拉底另一段有关死亡的话所迷惑。苏格拉底在最后的发言中,曾经说他认为死亡无外乎两种结果,一种是甜蜜的安睡,一种是可以和他想要见到的人,比如荷马等在一起。但这是功利主义的死亡观念。凭什么死亡就是甜蜜安睡而不是饱受折磨?凭什么死后见到的就是自己想见的人而不是自己讨厌的人?苏格拉底其实通过他的慷慨赴死的行动表明,他是在向死而生。之所以必须死,是因为他所担负的神圣使命,他保持的人格完整性,其意义是大大超过死亡的。

24、这个方法及其意涵又把我们带回到了前苏格拉底的早期希腊哲学,相信或希望在流变和纯粹现象的世界之外,存在理想的、不变的世界。易言之,它把我们带回到了毕达哥拉斯和巴门尼德那种原始的宇宙论。不过,苏格拉底似乎对他们的观点没有什么兴趣,a他和所有智术师相同,反对任何绝对知识的主张。看来,如果要理解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观念的影响,我们必须超越苏格拉底来到柏拉图。但我们将会发现,问题只会变得更为复杂。

25、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学史的智慧课程  

26、人们之所以会利用白板说来阐释道德,其实是对白板说的误解,也是对道德的误解。

27、《世界哲学简史》结合广泛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向我们展现了整个哲学史的全貌,开创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探讨哲学问题的全新广度和深度。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大哲学家和重要思潮,某些不那么为人所知但同样有趣的人物也在本书中占有一席之地。本书通过生动的叙述、晓畅的行文,向读者充分展示了哲学与生活的相关性,使读者受到激发、有所受益,同时获得乐趣。

28、而且,反对白板说一定意味着将走向种族主义吗?意味着不道德吗?

29、柏拉图是著名的理想主义哲学家,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从他最著名的作品——柏拉图对话录中就不难看出两者的亲密关系。在对话录中,绝大多数的场景都有苏格拉底在场,柏拉图整理了老师的言行,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在后世被奉为经典。

30、然而,苏格拉底的意图不只是在于摧毁他人的主张和论证,尽管他极少为自己的问题提供答案。他的意图在于迫使他人自己去寻求答案,而且,与其他智术师不同的是,苏格拉底似乎确信这些问题实际上有明确的答案。

31、知识现在越来越不受我们控制了,它反而因其权威性开始控制我们,终于成为了一种权力。

32、那么,无论社会责任如何,道德责任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责任。社会不一定就是道德——管它社会学怎么看呢。“正常的社会生活”未经思考与整合,且因未经思考而低于道德水平,姑且称其为社会性。道德是真正有思想的动物的特权。为了增加个人的自由而加强权力,这种非社会的行为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不道德的,即自我毁灭的不合理、不明智的行为。但是,即使在这样的社会中,道德也会超越社会的边界,并最终从行动与被批评的个人目的调和中得以定义。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伦理都浓缩于“做你自己”这句废话之中。那些随意使用这句废话的人,随随便便就把它当作生活的借口。因为生活充满了激情的气息,以及进化不充分的味道。需要提醒这些人——这主要是因为最受欢迎和最新的哲学推崇本能和嘲弄,只有通过深思熟虑和智慧,个人才能彻底地成为自己。漫不经心的行为,并不是为了成就自己,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消泯自己。

33、如果个人与社会的健康和幸福取决于智慧而不是“美德”,如果智力的提高是雅典人人生观的基本要素,那么为什么苏格拉底的伦理未能挽救雅典的衰败呢?为什么那些所谓聪明的雅典人把这位慷慨的、哲学上的智慧长者送上法庭,并判处他死刑呢?

34、30岁时,把第一次挑选出来的人进行再次筛选,筛选出的人用五年的时间学习辩证法。35岁时再放到实际工作中锻炼。50岁时接受最后考验,从事管理国家事务并继续研究哲学。理想国中最高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哲学王。这种教育贯穿一生,学习和实际锻炼紧密结合。

35、苏格拉底主要探访了三种类型的人,这三种人在他心目中都是最有智慧的。他先访问政治家,发现声名显赫的人原来才是最无能的,最爱强不知以为知,指点别人什么是善和美好;接着他又拜访诗人,发现作诗并不是靠智慧,而是靠某种自然灵感,但诗人们因为会写诗,就认为自己在别的事情上也最智慧。最后苏格拉底拜访手工艺人,当时的手工艺人还包括画家和雕刻家等。苏格拉底承认这些人知道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比他有智慧,但他们自以为在别的事情上也无所不能。

36、老子主张不争、尚柔,主张不与人相争,做事要柔和。这样的做法是不吃苦的。这是比苏格拉底更高层次的做法。

37、这种“纯真”的基础在于历史,并且从存有深处不期然地涌现出来。

38、首先是两种教育观之间的冲突,这两种教育观是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指控者莫勒图斯认为,教育不是多么神秘高深的东西,所有绅士都可以从事美德教育,并且可以使所有受教育者变得更好,进而言之,只要经过适当的教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高尚知识和德性的人,从而参与到城邦管理中来。莫勒图斯实际上是在迎合雅典的公民,认为他们都有能力教育人。而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是关乎灵魂如何完善之事,本身是不可能传授的,只能靠自己去完成。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又有一个基本的前提,人分三六九等,只有对于能够理解并愿意接受这种教育的人,它才会起到作用。尤其是德性这个东西,和别的专业技艺不一样,只可能为少数人所拥有。苏格拉底有一个体现他知行合一的重要命题,那就是知识即美德。拥有更高知识的人才拥有更高的美德,这种人需要教育,但更需要天资。

39、心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40、当一个人的智慧还无法抉择时,最好信从祖先的宗教,遵循城邦的法律。

41、很多爱好哲学的朋友经常问这样的问题:哲学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确实让人很难回答。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求知是人的本性,人们为求知而求知,为智慧而求智慧,而不是一心想在哲学思考以后得到另外的东西。海德格尔也说,如果非要追问哲学的用途,我宁愿说:哲学无用。

42、爱尔维修:人的天赋智慧平等,理性和知识来自后天的教育

43、他从始至终是带着一个科学家的态度来进行研究。

44、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应该要掌握治理国家的知识,应该要注重教育。

45、通过洞穴比喻,柏拉图想传达给我们的是这样的信息:我们所面对的只是现象,本质则是现象之外。如果要认识本质,必须“转向”——不是身体的转向,而是“灵魂的转向”,柏拉图的意思:我们不可能从现象中认识本质,要想认识本质(理念),必需灵魂的转向:从现象转向理念。因为在柏拉图看来,现象就是现象,现象不可能是本质的“载体”,纯洁的理念无论如何不可能存在于现象之中。

46、培根(F.Bacon,1561—1626)、

47、夸美纽斯:泛智论,可以把有用的知识教给所有人

48、其《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写成于1767年,因怕受迫害而未发表。1773年一俄国人为其发表该书,但被禁止在俄发售。爱尔维修认为人的天赋智慧平等,入的理性和知识来自后天的教育,天才是教育的创造物,人人都应该有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权利。

49、科学与宗教都肇始于人类探索宇宙及自身的冲动,但随着科学取得愈来愈大的进展,在一些人的心中,它也成为了一种宗教似的信仰,但科学精神的实质是怀疑精神,它本身反对任何形式的崇拜,在科学面前,任何真理都是短暂的。

50、马基雅弗利,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外交家和历史学家。他是一位深受文艺复兴影响的法学思想家,他主张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摆脱外国侵略,结束教权与君权的长期争论,在他看来,君主国是最理想的。他的名著《君主论》就是在论述一个王国怎样才能保住,怎样会失掉,由此总结出君主的治国之道。马基雅弗利目的在于教劳伦佐建立巩固而强大的国家,统一意大利。写完后秘密呈送给小劳伦佐,并没想公诸于世。所以语言非常坦率,毫无掩饰。直到马基雅弗利死后五年,才被人公之于世。

51、----引自《数百名学者签署联名信,要求撤销他的研究员身份》

52、苏格拉底的求知理念,比老子相差很大一个层次。

53、斯宾诺莎(B.Spinoza,1632—1677)等,

54、https://zhuanlan.zhihu.com/p/354483492

55、为什么?就让我们来看对苏格拉底的具体指控两大罪状:一是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神灵,二是说他败坏或腐蚀青年。针对这两项指控,苏格拉底小试牛刀,稍微运用了一下自己的辩论法,就轻而易举地进行了驳斥。

56、有关苏格拉底的这场审判,于苏格拉底而言,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次绽放和表演;于雅典民主而言,是永远也洗不去的污点和伤痕;于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复兴而言,它留下了让人类在反思中前行的弥足珍贵的经验与教训。

57、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应该要掌握治理国家的知识,应该要注重教育。

58、今天的阅读使我对于乔布斯的想法有了更多的理解。

59、例如,在《克力同》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慷慨激昂地与他的朋友争辩,并意欲说服克力同。哪怕是当他受到错误指控和不公判罚的情形下,他违背雅典法律逃狱是正当的吗?他似乎坚持认为,即使法律不公且对他不利,公民也有绝对服从在地法律的义务。但是,在几年前,苏格拉底被僭主命令去逮捕(无辜的)同胞公民,他却拒不执行。

60、本文对东西方两位著名哲学家进行简略的比较。从比较中也可以使我们加深对许多哲学问题的理解。

61、看着哲学家在水中胡乱挣扎,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不……会……”“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62、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63、不过,人们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对于未来哲学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极为不同的方面:他的品格和他的方法。他极具个性,风度翩翩。他喜爱交谈和辩论,享受战胜对手的感觉,通常的做法是:抓住对手的错误,诱使他们进一步讨论,给他们些许鼓励,然后再指出对手的错误。看苏格拉底辩论,就像看语言大师的表演。他很有耐心,甚至年轻的战士(常常是他的学生)也为之动容。他很风趣,说话充满了反讽与戏谑。他也很朴实、热情,富有激情。他有魅力,是雅典年轻人心中的神话。当然,他总是在说个不停。

64、当然,这就是直率的知性主义,也是哲学中最好的反驳学说。批评家和历史学家对苏格拉底的伦理轻描淡写,可谓趣事一桩。西奇威克说,这是一个“奢侈的悖论,与道德自由格格不入”。“苏格拉底观点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无出其右者。”贡珀茨说。格罗特说:“他的学说,忽略重要的情感、欲望等适当要素。”霍布豪斯说:“这种伦理倾向于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智力问题,而不是性格问题。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倾向会破坏道德责任。”亨利·杰克逊说:“他的意志如此强大,几乎畅通无阻。”

65、但我要告诉大家,这三种描绘其实都是对苏格拉底的形象及其他所关注的事业的诋毁,后来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中对这些都予以严肃驳斥,他甚至否认自己是一个教师,因为他关注的是灵魂的完整,是作为一个牛虻来刺激雅典城邦恢复伟大。不过,据说苏格拉底本人也喜欢这个讽刺剧,他甚至会到现场观看,并在演出间隙站起来,为观众提供一个嘲笑攻击的活靶子。如此活泼有趣的社会民主氛围看来是很令人神往的。

66、我觉得牛人的评价也许最能说明问题。乔布斯当然是商业奇才,是改变了世界的牛人,他却这样说:

67、在人类历史上,有两次最为著名的审判,一次是苏格拉底的审判,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一次是耶稣的审判,耶稣被钉十字架。两个人的死亡,标志着两种伟大传统的诞生,一个是希腊理性哲学的传统,一个是基督教宗教信仰的传统。这两大传统的交汇融合,为整个西方文明打下了基本的底色。

68、因此,在本质上,我们的现代德行观念仍然是中世纪的和女性化的。童贞、贞节、夫妻忠诚、文雅、服从、忠诚、善良、自我牺牲,是所有受人尊敬的道德家的口头禅;“至善”就是无害,就是不“坏”。人们被“阉割”,以保证互不伤害。这种无伤大雅的“羞怯”,很容易出现在那些天生没有主动权的人的身上,很容易出现在那些顺从恐惧和禁令的人的身上。这种美德是一潭死水,它压制而不是拓展灵魂,它不提供发展的便利,不鼓励社会刺激和生产力。现在,是我们停止用曾经强大的“美德”来称呼这种无谓的消极态度的时候了。美德,必须根据我们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东西来定义。

69、---与印度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的看法,也认为现代社会弊端的纠正,关键不在于政治,而来自于人心灵的觉醒。

70、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同时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集大成者,他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哲学,几乎是一个全能的科学家,哲学、经济学、天文学,逻辑学等等涉猎丰富。

71、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l952),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的教育法建立在对儿童的创造性潜力、儿童的学习动机及作为一个个人的权利的信念的基础之上。蒙台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

72、此外,当时社会上守法的风尚也正在消逝,个人为所欲为和奢靡的风气不断滋长,人们竞相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传统的宗教信仰业已动摇,而当时活跃于雅典的智者却大力宣传足以导致无原则、无是非、无道德的相对主义、个人主义的观点,即人是万物的尺度。

73、因此,哲学的兴起,往往预示着文明的衰败。思辨源于自然,产生了自然主义;哲学于人而言,先是一种心理奥秘,进而成为一种社会特征,并产生了个人主义。哲学家并不总是渴望这些结果,但他们确实成就了这些结果。他们觉得自己是国家不情愿的敌人:他们从人格的角度看待人们,而国家从社会机制的角度看待人们。有些哲学家可能乐于持重守旧,但智慧会破茧而出。当哲学家发声时,众神和王朝就会崩塌。大多数国家都根植于神权,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众神的黄昏,就是各国的午后。

74、苏格拉底这个观点跟王阳明四句教中的 &#x无善无恶心之体&#x 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阳明 (有的人会说是王畿自己的主张, 强行编排给他的老师王阳明) 之所以要说 &#x无善无恶&#x, 就是要打破儒家几千年迂阔的泛道德论, 比如一个人管理国家政事不行是因为他没有道德这样的观点. 当你没有知识的时候, 你是恶的, 因为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但是这个恶并不是十恶不赦, 并不是罪大恶极, 而是从没有知识到获得知识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75、还是爱因斯坦说的,“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创造这个世界的……我想知道的是他的思想。”正是对上帝的信念,才让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产生了探究宇宙奥秘的热情。“上帝不玩骰子,科学只能由那些彻头彻尾浸润了对真理和理解的追求的人们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对于一种可能性的坚信也属于这种领域;这种可能性就是,适用于存在世界的那些规律是理性的,即可以用理性来概括。我不能设想一个没有这种深刻信念的真正科学家。”

76、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位哲学家与船夫正在船上进行一场对话。“你懂哲学吗?”“不懂。”“那你至少失去一半的生命。”“你懂数学吗?”“不懂。”“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

77、这些理念定义了德性,并规定了人灵魂的价值。更令人惊讶的是,苏格拉底坚持认为,灵魂甚至在人出生之时就认识到了这些理念。但是,这些理念绝不只是“在我们之中”。它们属于理念世界,只能为哲学家领会。为什么根本上只有哲学家适合统治,而无知者必须意识到自己不适合统治,原因就在这里。

78、人人为了自保而反对他人,带来了命运的不确定和心理的恐惧。有一天,一个钟表匠路过,对厮打的人群说道:“你们为什么不订个协议,将你们交给我,我会像钟摆一样让你们感到确定和安全,从此不用战争,不要为生命担心,而把你们有限的精力放在寻找食物和水源上。”大家对这个提议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订了契约。有的把权力交到一个(钟表匠)君主手上,有的交到几个钟表匠(议会)那里。而且,为了保证钟表匠有实力防止人们随意毁约,并且赋予他/他们强大的武力。于是,社会的钟摆——国家就这样产生了。

79、喜欢哲学的人不可能没听过苏格拉底,也许不需要喜欢哲学,也会听说过他,甚至多少听过许多他的轶事,譬如他有一位凶悍的妻子,妻子直接向他泼水,他不忘自嘲:“我知道雷鸣之后,必有大雨。”

80、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模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来,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8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约公元前428—前348或347),对他老师的活动和教义进行了改写。柏拉图是个忠诚的学生,几乎可以算得上忠实的记录者和才华横溢的作家,这让我们(和苏格拉底的声誉)感到非常幸运。在他晚期的著作中,柏拉图开始融入自己的某些看法和观念。确实,我们所知道的苏格拉底有多少是苏格拉底,有多少实际上完全是柏拉图,直到今天仍是富有活力却莫衷一是的话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柏拉图的早期著作(以及历史学家色诺芬和其他作家不那么忠实的描述)中得到苏格拉底的原初形象,我们就能够想象哲学史上最动人的情节必定是这样的:哲学出现在雅典广场(或市场)的街道上,就像去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而不是沉闷乏味的哲学研讨会。现在,让我们把苏格拉底的政治立场和死亡置于时代背景,理解是什么原因使他的学生以及从古至今的许多思想家将他视为“哲学家”。

82、休谟(D.Hume,1711—1776),

83、当时,有的希腊城邦以培养运动员的办法去训练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亚里土多德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方针,亚里士多德不赞成斯巴达人所采取的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严酷训练的方针。斯巴达人用野蛮的措施培训儿童勇敢的品德,其实,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勇敢是与凶猛不同的,例如在兽类中,真正勇敢的如雄狮,其性情往往是比较温和的。那些以掠夺为能事的匪徒以及那些吃人的生番,他们并无真正的勇敢和美德。只有那些能正视危难,临危不惧,威武不屈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

84、闲暇产生思辨,思辨消解教条主义和陈腐习俗,发展出敏锐的感知,但让人丧失行动的决断。思想,在分析的迷宫中冒险潜行,发现社会背后的个体,剥离其正常的社会功能,转向内在,发现自我。共同利益和共同体的意识日益衰退,如今,已没有公民,只有个人。

85、威尔·杜兰特:与历史决裂的进步,根本不存在

86、“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叔本华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本质。

87、老子则更进一步,认为最高智慧者是没有作为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高智慧者无为而无不为。他没有作为,却什么都能做成。

88、亚里士多德认为7岁前的教育以体育为主,要及时地引导儿童做些适宜于肢体发育的各种活动。儿童自幼养成耐寒的习性,很有必要;儿童习惯于寒冷,不仅可以促进其体格健壮,而且可为其长大成人后的从军入伍作准备。至于儿童的啼哭,则不必禁止,啼哭时扩张肺部,有助于身体的发育。

89、此外,当时社会上守法的风尚也正在消逝,个人为所欲为和奢靡的风气不断滋长,人们竞相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传统的宗教信仰业已动摇,而当时活跃于雅典的智者却大力宣传足以导致无原则、无是非、无道德的相对主义、个人主义的观点,即人是万物的尺度。

90、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模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来,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91、言语-语言智力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92、个人以为, 王阳明实际上是在讲epistemology, 所以他才会与朱熹形成驴唇不对马嘴. 从这点上去想, 心学中产生徐光启这样学习欧几里得几何还编写农业技术书籍的人就不足为奇了.

93、启蒙思想是一种理论建议,并不是一种科学。科学的成果尚可推翻,启蒙思想的科学基础就更可以推翻。

94、总之,整个雅典城邦呈现出一幅动荡、衰败的景象。

95、不论命运之神在世上如何分配利益,真正重要的只有一件事,就是

96、我们一直都在提倡科学精神,把科学程度的高低看做文明的标志,把科学看成是宗教的死敌。也许看了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我们才真正知道科学和宗教在源头上还有这样千丝万缕的联系。翻开西方的科学史,有多少科学家把对宗教的殉道精神转换成了科学上的献身精神,阿基米得、哥白尼、布鲁诺……他们所留下的故事,不仅使人震撼,而且令人深思。当罗马大军攻陷叙拉古城的时候,阿基米得正在沙地上演算着几何题。面对着敌人明晃晃的兵器,这位日神般的数学家镇定自若地提出了人生的最后一次请求:稍等一下,让我先解完这道题……。为了确立“日心说”这一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科学理论,哥白尼几乎耗尽了自己后半生的精力,在其生命的弥留之际终于使《天体运行论》一书公之于世……。而为了坚持这一科学结论,布鲁诺曾遭受开除教籍、流亡、监禁,直至被绑在火刑柱上烧死……。

97、夸美纽斯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及唯物主义感觉论思想。他肩负历史重任,力图打破旧传统的闸门,让适应新时代的新教育思潮汹涌奔流。但他并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常常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发表其教育观点。

98、在驳斥某种学说之前,试着去理解它是有用的。苏格拉底说,所有真正的美德都是智慧。这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美德?

99、第三重是补救性措施,把突发状况写进剧本。所以你我随时都会是剧本中的一部分。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