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同一时期的吗精选88句集锦

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同一时期的吗精选88句集锦

admin 2023-06-03 09:18 句子大全

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同一时期的吗

1、重视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他们都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重要内容。

2、  孔子出生贫贱,一生奔波,晚年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君主肯采纳他的主张,最后绝粮于陈国和蔡国之间。跟随孔子的人都饿得没有力气站起来,孔子却继续向弟子讲述他的学问,弦歌不绝。弟子子路是个直爽人,于是面带愠色地问孔子:“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在困窘的时候也坚守节操,小人却会不加节制,什么过火的事情都会做出来。”

3、只是在我看来,如果认为孔子仅因商业竞争便下此狠手,难免太小看了“圣人”的格局。从世俗地位上看,此时的孔子,除去世族势力,至少名义上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从孔子的教育理念来说,孔子一直提倡仁义道德,也不可能做出此种小人行径。但为何孔子依然以类似“莫须有”的罪名,不惜冒着让自己羽毛受到玷污的风险,也要置少正卯于死地呢?(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同一时期的吗)。

4、  孔子几乎把一切知识的教育最终都落实在道德上,一切道德都被孔子看作是最好的学问。苏格拉底所讲的“守法”与孔子的“礼”颇为相似。礼是社会的规章制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遵章守法,就不能立于社会。苏格拉底说的“自制”,即自我控制。孔子及其儒家学派,一贯主张“君子必慎其独也”。即自己独处,且有犯错误环境时,也能严格约束自己,决不犯错误。可见,孔子与苏格拉底在道德修养的见解上极为相似。但两者在内容上也有不同。首先,孔子在教学中没有列入宗教科目。《论语·述而》明确指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对于中国几千年来教育的非宗教性有着重大的影响;而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中则有较多的宗教色彩。另外,孔子的道德教育是主张修己之后要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苏格拉底强调的“认识自己”,“首先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也有不同。 (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同一时期的吗)。

5、  首先,他们都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孔子与弟子们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语录。其中记载了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孔子及时而恰当地予以针对性很强的回答。通过这一问一答,启发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的学识。苏格拉底施教时,不是以准备好的现成结论直接传授给对方,而是向对方提出问题,并根据对方的回答不断提出一连串问题,直到对方认识自己的矛盾、错误和无知,自然地达到正确的认识。

6、对于这一个问题,岱岱学力不逮,也只能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因此岱岱尝试从孔子苏格拉底的差异这一独特剖面出发,来进行文明根源上的有趣解读。对于第二个问题,岱岱则坚定保证客观立场,即使会做出对中西文化的优劣评价,但都坚持最大限度以事实出发,做到“不占豪,不媚洋”的基本节操。

7、  当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开悟后,感叹道:“我所证悟的佛法,难见难知,不可思议,也不可觉察,真不知道如何才能让世人明白。他们都被贪欲、嗔恚、愚痴、邪见、骄慢、谄曲种种无明所复障,薄福钝根,没有智慧,怎么能了解我所获得的道法呢?我现在如果要为他们说法,他们一定会迷惑不解,同时也不能相信接受,甚至还要对我进行诽谤,而因此将使他们来世堕入恶道,受种种痛苦,这不有违我度脱众生的初衷吗?与其使他们受苦,那么我还是不要对他们进行说法传道,而独自悄悄地进入涅盘境界吧。”大梵天王看到释迦佛不准备驻世说法,赶快下来劝说,于是才有释迦佛在世间传了四十九年的法,吃尽辛苦。

8、地缘上中国为大陆,偏封闭,且古中国文明高于周围,因此孔子儒学“独尊华夏”,并不太重视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如后世的“华夷之辨”。

9、正因孔子不喜下定义,而苏格拉底执着于下定义,所以儒学完备的体系却少有细节上的严谨,加上儒学的“尊本抑末”,而受益于苏格拉底的严谨,科学开始了萌芽。

10、问题是思考的诱因,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钥匙。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形成“愤”、“悱”的强烈需要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了解和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不留余地地将答案告诉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的思维障碍和萌发的灵感,并适时地开导、启发,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学生思维的僵化、呆滞,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1、  苏格拉底则认为人天生有区别,但教育可以使所有的人都得到改进,人人都必须受教育。他说:“我也看到人们天生彼此有差别,而由于训练便获得很大长进;由此可见,人都一样,天生聪敏的人跟天生拙笨的人,谁想在某一门技艺上成为一个值得赞美的人,谁就必须学习和钻研这门技艺。”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提出的“美德即知识”的命题。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对当时流行的四种美德:智慧、正义、勇敢、节制都进行了论述,并认为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本质。他认为,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有了知识,才能有智慧,并能在追求中识别善恶。尽管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主张中其知识的内涵是片面的、狭窄的,但却可以看得出他所揭示的教育之巨大作用。

12、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就是问答式教学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13、在现今的困境当中,我相信人们能够找到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KarlJaspers)所称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是卡尔•雅斯贝斯的著名命题。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即北纬25度至35度这一区间。这段时期“结束了几千年古代文明”,是人类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译者注)给予我们的启示,因为它对于人类的精神发展颇为关键。1自大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起,在世界四个非同一般的地区,延绵不断抚育着人类文明的伟大传统开始形成——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这是佛陀、苏格拉底、孔子以及耶利米、《奥义书》的神秘主义者、孟子和欧里庇得斯生活的时代。在这一具有高度创造力的时期,宗教和哲学天才们为人类开创了一种崭新的体验。他们中的很多人未曾留下姓名,而另一些成为我们的导师,至今仍能使我们心存感动,因为他们教导我们应当如何做人。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轴心时代是在知识、心理、哲学和宗教变革方面最具创造性的时期之一。直至创造现代科学技术的西方大变革发生之前,没有任何历史阶段可与之相提并论。

14、没想到吧?墨子和苏格拉底竟然是同一时期的人。

15、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即认为思要以学为基础,否则只能陷入冥思空想。因此他强调在博学的基础上去发挥思考的能力。

16、  孔子周游列国,绝粮陈蔡;老子说他的道“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释迦牟尼因见众生难于度化而欲在开悟后直接进入涅盘;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苏格拉底被判死刑,饮毒酒而亡。圣人、觉者、先知传道传法,都是如此之难。

17、孔子当年路过卫国时,冉有问他如果一个国家的百姓都十分富足,那么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呢?孔子答道,应该教育他们。教育在孔子看来不仅仅是为了要人们知书达理,更重要的是教育应当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需要。

18、令人感兴趣的是将孔子的金科玉律与耶稣的相比较,耶稣对金科玉律作了正面地描述:“你们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的一切都会给予他们。”以此而提出了一种几乎无法实现的伦理要求。相反孔子却满足于更现实的相反的表达方式: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一表述似乎可以理解为禁止伤及他人的行为,与真正的仁相去甚远。但是孔子没有坚持纯粹的被动和禁止的态度,他更接近正面意义的金科玉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19、古代宗教依赖于人们所称的永恒哲学,因为它以某种形式存在于大部分前现代文化之中。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物体或每一种体验都是复制品——是神圣世界在现实中一个暗淡的影像。因此,神圣世界是人类生活的原型。因为它比地球上的任何事物都更加丰富、强大和持久,人们不顾一切地想要参与进去。在一些土著部族的生活中,永恒哲学至今仍是一个关键要素。例如,相对于物质世界,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更为真切地体验到其神圣的黄金时代王国。他们在睡眠或瞬间闪现的幻象中隐约感受着黄金时代,它是永恒并“时时”存在的。它构成了常常被死亡、动迁和无休止的变化所折磨的人们日常生活的永久背景。一个澳大利亚人去打猎时,会极力模仿“原初狩猎者”的行为,以致感到完全与他融为一体,能够企及他那更为强有力的本体。之后,当这个澳大利亚人脱离那种原始而深沉的精神体验时,他害怕死亡命运的势力会将自己吞没,使他和他所做的一切归于虚无。这也是古人的体验。只有当他们在宗教仪式中效法神灵而抛弃世俗生活中孤独脆弱的个性时,他们才真正存在着。当他们不再仅仅是他们自己,而是再现他人的姿态时,其人性便达到圆满。

20、100年后,中国商朝的开创者商汤,也颁布了重要的军事法令《汤誓》。严格地说,《汤誓》是一部战前动员书。当时商汤正兴兵讨伐夏桀,此人深谙宣传大法,为了一举消灭夏桀,临战之前召开了隆重的誓师大会,历数了夏桀的暴行,还规定了一系列奖惩制度。

21、“只要了解了一国的地理,就能判断出一国的外交政策”

22、第在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时,孔子采取的方式灵活多样,苏格拉底则形式单一。

23、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在今天美国的一些顶尖寄宿中学采取的“圆桌教学法”就来自于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

24、公元前600年,波斯的琐罗亚德斯,印度的乔达摩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以色列的先知们,罗马的努马王,以及希腊的爱奥尼亚人,多利亚人和埃利亚人的首批哲学家,全都作为民族宗教的改革者而几乎同时出现,这不可能是偶然的事情。

25、这样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东西方各自科学发展,古希腊一系列科学体系能够得以建立,中国正是缺乏逻辑与抽象性思维,科学就具有先天不足,中国读书人更多地涌入感悟作赋的大军,或踏入学而优则仕之路。

26、人类是极具模仿能力的。8我们常常努力对自身的天性加以改进,使其接近于一种理想状态。即便是在当下,我们已然遗弃了永恒哲学,一些人仍盲目地追随时尚的指引,甚至粗暴地对待他们的面容和身形,以迎合对于美丽的流行评判标准。对名人的狂热崇拜说明,我们仍然敬畏那些“超人”形象。有时候,人们竭尽全力观察他们的偶像,在偶像面前体验到一种心醉神迷的提升感。他们模仿偶像的衣着和行为举止。似乎人类天生即趋向于原型和典范。轴心时代的贤哲们将这种灵性发展成更为可信的形式,教导人们探寻内心深处理想的、原型的自我。

27、简单举例,孔子告诉过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但他从没告诉过学生他是怎么总结出这个道理的。

28、即孔子认为,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正在积极地进行思考,一时还找不到解决方法的时候予以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已经思有所得,但还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的时候给予开导。如果教师已就学生所疑的最关键一点予以启发了,却不能引起学生的联想、类比和推理,孔子认为教师就没有必要再讲了,因为这说明学生没有主动积极的思考,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没有意义的。在教学实践中孔子也认真贯彻了他的上述主张。

29、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30、所有这些弊端与儒家的观点是不相容的,这种情况清楚地表明,儒家的思想是多么的不受时空的限制。假如孔子能够继续被视“伟人”之可能对世界是一种福祗。儒家既不会使中国躲在传统的后面以避开西方不中听的批评,也不会使民主化和科学化按照孔子的要求向前推进。孔子不是民主主义者,他所感兴趣的知识都是伦理上重要的、在现代中国人眼中技术上不可行的知识。但是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在许多方面仍要感谢孔子,不论她给予孔子何种正式的地位。这一点罗茨(Roetz)非常敏锐地认识到了:假如没有孔子提倡的那种学习乐趣,假如没有对教育的重视(对此要特别感谢孔子),可能这个民族的能力比现在要糟糕得多。孔子的学说使中国适应一种特别的伦理,一种原本比那种要求绝对化的宗教伦理更能公开地面对新生和陌生的事物的伦理。在他关于“己”的概念和他的金科玉律中(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存在着一种自律、社会平等和非传统思想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不论是在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以后的历史阶段都是用之不尽的,并且仍可以在现代标记下用于儒家提倡的“修身”。孔子最重要的遗产恰恰是存在于不受时空限制的具有突出优先地位的道德之中,存在于由道德所塑造的人之中,而这种优先地位不是民主方法、法律的规则制度和目的理性所能取代的,有时能面对任何一种社会的重要的政治权威能够发挥其作用。由此看来,老夫子的学说是一根肉中刺,甚至是献身于民主与科学的中国刺。

31、孔子时的古中国已是历史悠久,苏格拉底时的希腊文明后进,古中国华夏高于周边地区,古希腊则更多是学习周边地区,这是中西方都不争的事实。

32、当然苏格拉底也是很厉害的,他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而且苏格拉底崇尚的是“美德就是知识。”还首先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商问题、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33、脑洞大开一下,要是这些历史名人组CP,一定非常skr!

34、最典型的例子是文字,文字是文明的载体,公元前15世纪,古中国即独立创造了甲骨文,而直到公元前8世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才有文字,而且还是在改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发展的希腊文字,晚了古中国七百年之久。

35、在漫长的几千年中,因地理的隔绝和技术的有限,中西文化交流都十分受限,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便利,全球化今天的我们有着比过去先人优越的多的交流条件,地球越来越成为一个村落,这实在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加上当下中国速度崛起并日渐取代西方领导地位的趋势,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越来越为人民所津津乐道。

36、除了他们,同时期的其他人物其实也有着差不多的思想与认识,虽然他们处于不同的地区,但是在他们的思想中,却有着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开始强调人的力量,看重人的权益,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崇拜、神明迷信。这是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进步,意味着人类文明开始从原始的自然崇拜的懵懂时期逐渐地走出来,开始进入"人本位"的历史时期。人类文明即将获得大发展。

37、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个人要学会通过证实其理性来找到真理。在这方面苏格拉底像孔子一样面对世界。二人均拒绝像佛陀和老子劝解的出世(逃避世界)。但是苏格拉底却没有改善世界的雄心,没有任何政治抱负。然而有趣的是,他最伟大的学生柏拉图却像孔子一样有相同的政治抱负(他特别想在Syrakus的统治者Dionysions那里谋到政治幕僚的位子,但是没有成功,在其著作《论国家》中阐述了他理想中的国家)。但是命运却赐给柏拉图的学生亚理士多德在政治上发挥作用的机会,因为他作为亚力山大大帝的老师间接地参与了改变世界的历史。

38、(1)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工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向衰落,人的道德也在承受着考验。

39、   中国文明:后人根据老子、庄子的思想成立了道教;根据孔子、孟子的思想成立了儒教;

40、在这个时代里,几个重要人物的重要思想,是该时期最重要、最宝贵的财产。他们分别是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希腊的苏格拉底、犹太世界的耶稣。

41、苏格拉底:假设一个小孩需要吃药救命,但不肯吃,他的父母欺骗他药是好吃的,从而救了他命,这个欺骗是正义的吗?

42、孔子的礼乐思想、教育思想、仁政思想、中庸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从此之后的数千年中国历史,并扩散辐射到了整个东亚的儒家文化圈中。

43、如若我们不熟悉轴心时代之前的历史,我们便不能鉴识这一时期的成就。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前轴心时代的古代宗教。它具有某些普遍特征,对于轴心时代非常重要。例如,在各个社会中,大多都有对高位神的早期信仰,通常被称为“苍天神”,因为他与天空相关。由于他不为人们所见,因此逐渐淡出了人们的宗教意识。一些人说他“消失”了,另一些则认为他被年青一代更富有活力的神灵以暴力所取代。人们通常在其周围世界和内心之中体验到神圣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一些人相信,神明、男人、女人、动物、植物、昆虫和岩石共同分享着神圣的生命。万物均受到维系一切的宇宙苍穹秩序的控制。即便是神明也必须顺从这种秩序,并与人类合作以维护宇宙神圣的能量。如若这些能量得不到更新,世界将会堕入原始的虚空之中。

44、苏格拉底却很喜欢问“什么是X?”这一类的问题,通常问的是伦理学和美学中一些重要的词语(正义、勇敢、智慧、虔诚、美......),苏格拉底相信:

45、而苏格拉底的教学,是对话发问、引导、探讨,他学生柏拉图所著的《对话录》里,几乎都是学生对苏格拉底的发问开始,以学生老师的推导为过程,以最后两者认同的定义为告终。

46、而任何学说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正是古希腊和古中国不同的地缘条件,才有了后续中西文化的不同。

47、  孔子的教育内容虽包括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两部分,但以道德教育为主。孔子的道德教育主要是讲“仁”和“礼”,但内涵很大,包括:孝、义、忠、恕、勇、信、诚、勤、温、良、恭脸、让、谦、和、宽、敏、惠、直、中庸等。所有这些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仁最基本的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一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进一步是“爱人”,爱一切人,为天下人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48、同一时期分别奠定东西方文明基石的两位圣哲,有着很多相似的教育理念,但在“启发式”教学法上,苏格拉底更胜一筹。

49、坚持“有教无类”思想。作为中国教师始祖的孔子,首开私学,广收弟子,打破了春秋之前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苏格拉底学生也是来源于各个阶层与领域。

50、在教育方法上二人也有些共通之处。苏格拉底一生都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著作。他教育学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问题其中,进而由学生自己来感悟真理。这种对话式推论的方法被苏格拉底称为助产术,而他自己则是真理的催生婆。

51、  印度文明诞生了佛陀(孔子比释迦摩尼大14岁)、商羯罗;

52、就孔子而言,由于他鄙视妇女而惹怒了今天的女权主义者,因此在德国发起了一场由女权主义者倡导的真正的运动“妇女反对孔夫子”。从今天启蒙的、人文的观点来看,孔子对待妇女的态度可能是一个弱点,但是如果从他所处的时代来观察这一问题,他的观点肯定是可以理解的。

53、孔子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质是举一反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新知识。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讲授内容、方法等要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使自己的讲授成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楷模,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追根究底。而练习题的布置在个体上说要典型,群体上要科学,数量上要适量,力求做到“少、精、活”。  

54、如果孔子是让学生“知其然”,那么苏格拉底就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55、一言以蔽之,孔子,文明传承,苏格拉底,离经叛道。

56、苏格拉底的态度与此相似:不应该认为宗教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但是要承认神的存在,感觉到行善事是自己绝对的伦理义务。这种观点与那些今天信奉基督教的人的观点相似(区别是只有少数人在其真正的行为中具有为此所必须的结果)。

57、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常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加以回答,如回答错了他则用暗示性的补充提问来引导,最后使学生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正确的答案。  

58、中国的周朝,刚好是古希腊的荷马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主要是由盲诗人荷马所写的史诗记录,故也称“史诗时代”或“英雄时代”。

59、当孔子谈及超验的事物时主要使用无人称的概念,如“天”或“天命”,只有一次用了“上帝”这个词,他也很少谈及祈祷。生活在九世纪的一位日本的儒家信徒的话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孔子对于祈祷和宗教的态度:“只要心灵与真理相通,你不必祈祷,神明自会保佑你。”

60、  其次,他们都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孔子所主张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论语·述而》),强调的正是学生的主动思维。他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努力,以进入一定的学习状态,然后教师才能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进而使学生触类旁通。孔子在教学中常常通过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谈话中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则常常通过一系列机智安排好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迫使学生积极思索,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避免了填鸭式的硬性灌输,所着眼的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激发人们自觉去探求知识,其教学方法定名为“产婆术”,便深刻反映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指导思想。

61、而苏格拉底是一位不收取学生的学费,从未对学生发过脾气的老师。他和孔子一样,施教的对象也不分贫富贵贱,年龄长幼。对任何人提出的问题他都认真回答,任何人愿和他谈话和回答他的问题,他都乐于奉陪。而且他的教学通常是在彻底取得了学生的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教学态度非常平易近人,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已。 

62、但是,要求以有几千年历史渊源的文化传统迅速变化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小心地、渐进地而且是非暴力地过渡到新的结构才有希望,才能避免有害的负面影响。日本作为亚洲国家的先驱,对于快速进入西方工业国家轨道有着足够的痛苦经验。在短短几十年内,日本要从一个封建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而这样的发展过程西方国家用了200到300年的时间。西方国家有这么长的发展时间乃是他们的幸事。对此作出贡献的肯定还有诸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士多德、亚当·斯密和康德等哲学家,他们对个人主义发展和理性的完善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而受儒家影响的亚洲国家则更倾向于集体的制度。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没有哲学和政治的自由是不可想象的。

63、而传说荷马所作的史诗《伊利亚特》里也出现了一个引发战争,灭亡国家的女人,她的名字叫海伦,她引发的一场著名战争,就叫特洛伊战争,后来也被影视作品所记录。

64、作为欧洲人,今天应该如何表达我们对孔子的评价呢?当然人们不能像上面所引证的那样评价孔子及其传人。孔子不仅仅是一位维护道德和和谐的旧式的诚实的教师,同样也不是一位把过去绝对化进而阻止一切创新的反动思想家。

65、苏格拉底的教学采用的是饶有兴趣的谈话法,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哲学。教学中,苏格拉底往往是从日常所见、尽人皆知的简单事物或浅显的道理开始,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佯装自己一无所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从而促其积极思索,然后再辅之以各种有关事例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一步步地接近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比喻说这就好比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催生出来一样,所以他把这种方法命名的“产婆术”。西方教育史上公认这即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  

66、其次,在教学的侧重点上,相对来说,孔子强调“学”,苏格拉底侧重“思”。

67、中西文化是全球文化的两大主流,是人类文明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

68、追求知识的传统与独立的批判精神的结合,应该是知识分子的特质,西方的知识分子的这种特质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中国读书人缺乏西方知识分子那样追求知识的传统,更多地流入或依附于政治领域。

69、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与成因,十分之必要,但也十分之困难。

70、中西文化的异同问题,一个世纪以来都在困扰着中国的学术思想界,我也继承了这一困扰,这不仅是学术问题,并且是现实问题。

71、(如果孔子出身于商业氛围浓厚的齐国,也许儒学会不一样些。。。)

72、公元前11世纪,中国的商朝出现了一对祸国殃民的昏君奸妃组合,他们就是酒池肉林浪费粮食,炮烙挖心迫害忠臣的纣王和妲己,后来这对作死夫妻被英明神武的周武王带着一群正义的小伙伴给灭了,这段故事被写进小说《封神演义》里,也被拍成了电影、动画和电视剧。

73、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74、苏格拉底惯用的问答法的一个明显缺陷是千篇一律。他不是根据不同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而总是运用那一套刻板的问答,有时显得十分繁琐,这样容易使学生失去耐心和降低学习的热情。

75、首先,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孔子重直观,苏格拉底重抽象。

76、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你相信什么,而在于你的行为举止。宗教关乎你所做的事,而这可以深刻地改变一个人。在轴心时代之前,宗教仪式及动物献祭曾处于宗教探求的核心地位。人们在神圣的戏剧性场面中体验神明。正如今天人们所感受到的强烈的戏剧震撼,那些场面引领你进入现实生活的另一层面。轴心时代的贤哲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仍然重视仪式,但赋予了它新的伦理意义上的重要性,并将道德置于精神生活的中心。唯一能与他们所指称的“上帝”“涅槃”“梵”或“道”相配的是过一种富于同情心的生活。的确,宗教就是同情。今天,我们在开始接受一种宗教性的生活方式之前,往往假定一个前提,即必须证实“上帝”或“神”是存在的。这是个有益的科学实践:首先设立一个原则,然后才能应用。但轴心时代的贤哲们可能会说,这是本末倒置。首先你应当实践一种伦理性的生活;接下来,个人修为和平素的仁爱之心而非理论上的认信,将为你揭示出所要寻求的超越。

77、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共同特点是,要在政治走向衰亡的时代改造人。此外,孔子试图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加以改造,而首先把人看作个体的苏格拉底却与之相去甚远。为了实现改造人的目的,二人采取的方法截然不同。

78、亲爱的朋友们,凡是我们中国汉字有的,那就是我们的祖先早已经发现了的,不然字造不出来。大家听明白了吗?我们中国有九万多字,现在只剩下六万多。我们现在实际使用不到一万,而单独的一项事物三千多就足够了。大家知道我们现在为什么这么无知,为什么这么苦吗?文字都丢没了,还会有智慧吗,还能不苦吗?而我们又不重视学习圣人思想,不就苦上加苦吗?我们现在盲目的追捧一个西方的哲学家,能学到多少知识。所以哲学家与圣人是没法比的。篆体字的圣子是有目有耳有口,人站在大地上恭敬的观察。而睿字只有一个目,二字相差甚远,也可以说睿是孙子聖是爷爷。聖字下半部分是个挺拔的意思,也是观察的意思。看篆体字才能看出来。

79、一直以来,孔子对“仁”、“礼”、“君子”这些核心概念都未有清晰的定义,儒家后人因此有过种种补充阐述,而苏格拉底的做法,首先就是明确定义,然后再进行阐述。

80、如千年之后维新变法的康有为,都不得不做一篇《孔子改制考》,以尊孔名义提倡君主立宪,将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念的人。

81、然而,尽管我们面临着重重困难,轴心时代的总体发展状况确实使我们洞察到这一重要典范时期精神演进的历程。我们将循着这种年代学的顺序,依次说明四类轴心民族的发展进程,注视着一种新的见解逐渐生根、发展壮大直至达到高潮,并最终在公元前3世纪末期慢慢逝去。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终结。轴心时代的先行者们已经为他人奠定了发展基础。每一代人都可以设法使这些原初的洞见适用于他们自身的特殊境况,而这应是我们当下的任务。

82、  苏格拉底出生在意个不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个雕刻工匠——当时的希腊有很多雕刻工匠。苏格拉底以自学成为一名当时被认为是最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如虔诚,美德,勇气,真理,教育等等。他的死很传奇,几乎成为后来欧洲各类文化崇尚悲剧的戏剧化的源头后来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83、另外,新时代下,中国的发展和外部的全球环境关系,日益密切,中华民族要完成伟大复兴,也必然需要全体国民具有一定的全球视界,因此,读书要带有全球视角,要做到学贯中西。

84、学过教育史的都知道,我们通常把孔子看作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首创者,而西方则公认苏格拉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

85、与孔子关于圣贤和君子的观点非常吻合的是他对妇女的冷漠,他更多的是贬低妇女,喜欢说没有什么人比女人更难相处,因为他的周围都是男人。虽然苏格拉底没有作出贬低女人的评价,但是与他打交道的也都是男人,在这方面他也可以和孔子相比。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二人生活在父权制的社会里。

86、而此时东方的孔子同样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面对变乱纷争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用“礼”这一行为规范来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当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为政之道在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遵守一定的法度,按照一定的礼节行事。在家里作儿子的应当为父亲尽孝,在社稷作臣子的应当为国君尽忠。如果人人都能够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各安其所,各司其职,凡事不逾规矩,那么国家就能长治久安,百姓们就可以安居乐业。

87、  苏格拉底是第一个从雅典人中出身的教育家,是一位不收酬金的义务教育家、知识的无私奉献者。《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7卷第521页载:“他认为政治学的任务就是:关心所有同一城邦人民的灵魂,使他们达到尽可能的完善。”色诺芬回忆说:“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但他从来没有因为讲学而向任何人索取过报酬,而是以其丰富的学识,毫不吝惜地向所有的人施教。”对受教育者他不仅不收取报酬,有时还愿意倒贴钱,最大限度地奖励那些愿领受他的教益的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工作过程中,苏格拉底的教学没有固定的对象,更没有固定的地点场所。他的门人中既有贵族,也有民主派;有本邦人,也有外邦人;有政治家,也有将军。从青年到老人,从富者到穷人,无论是普通的农民,还是手工业者都成了他教育的对象。他教无定所,体育馆、广场、街坊、商店成了天然的教室。这与孔子周游列国时一直在搞教育,走到哪里,教育就办到哪里是一样的。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