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精选80句集锦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精选80句集锦

admin 2023-06-03 09:18 句子大全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1、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美的花。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虽艳丽但已经焉掉的花,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美的花吗?柏拉图回答老师: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外遇。

2、〔3〕〔15〕〔28〕参人可野:《论苏格拉底的善的原则》,《四川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3、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家并选错误项。第二步,卢梭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等多部作品。《理想国》属于柏拉图的代表作品。因此,选择A选项。

4、这位同学肯定地回答:苏老师,我真的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

5、地址:佳木斯站前路客运枢纽南门(七天连锁与格林豪泰酒店中间)

6、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极端的推论来自于克拉底鲁。柏拉图(前427—前347)年轻时曾师从这位克拉底鲁。他从克拉底鲁那里学到:感官所感知到的是万事万物之流,因此真正认识它们是不可能的。这一不可知论对柏拉图是一大冲击,刺激他跳出不断变幻为他物的可感世界,转而寻找那永恒不变的东西。他所奔赴的方向,是苏格拉底向他指明的。

7、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

8、你会是坚持半年做甩手臂的那个人吗?你会是那个坚称一点儿苹果味儿都没有闻到的那个人吗?

9、B项: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B项表述正确。 

10、地址:佳木斯站前路客运枢纽南门(七天连锁与格林豪泰酒店中间)

11、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12、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13、地址:绥滨县绥滨镇向阳路金山小区附近(轩鹤快捷宾馆)

14、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田野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花,我就摘下了它,并认定了它是最美丽的,而且,当我后来又看见很多很美丽的花的时候,我依然坚持着我这朵最美的信念而不再动摇。所以我把最美丽的花摘来了。

15、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16、很多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个思想家,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起,对整个西方思想界产生影响。

17、这样,在苏格拉底看来,要实现善,要通向人生的最高境界,关键在于获取知识。一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熟悉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了解事物的本性,只有了解了事物的本性,才可能按规律办事,才可能有用、成功,即行善。另一方面,人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善本身,要了解什么是正义、虔诚、勇敢等被叫做善的美德,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有意去从善而不至于无意中落入恶。正像色诺芬所记载的:“至于他自己,则愿意不时地讲讲与人类有关的事情,研究研究什么是虔诚的,什么是不虔诚的;什么是适宜的,什么是不适宜的;什么是公道的,什么是不公道的;什么是明智的,什么是不明智的;什么是刚毅的,什么是怯懦的;什么是治国之本,什么是一个善于治人者的品质;以及其他的题目。他认为通晓这些事情的人是高尚的,对此一窍不通的人则完全可以说是不如奴隶。”〔31〕这就是说,要成为有美德的人就必须要懂得各种具体的美德。这样,知识就成了人通向至善之路的一把钥匙。

18、好文艺的老师啊。微风从窗外吹进来,学生们忍不住闭上了双眼,感受到了清风温柔地吹在自己的脸上,还有,空气中那甜美的苹果味道……

19、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20、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从外表表现出来,仍然感到满足的人。

21、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22、柏老师有一本地球人都知道的著作—《理想国》,在这本书里,柏老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理想国度。柏老师在这本书里也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老师的理想,他想培养出的学生都是“哲学王”。他最得意的“哲学王”就是亚里士多德了。

23、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24、〔13〕〔27〕柏拉图:《普罗太戈拉篇》,见《希腊哲学史》第2卷第442页,第2卷第472页。

25、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哲学也对伦理学有研究,但是还较为感性。而苏格拉底的的伦理学研究要更近一步,因为他更多的研究人,他提出应该更多的研究人自身,因此前苏格拉底哲学的那种自然的研究也被称为相对主义。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的伦理学研究更多的是关于人的研究,所以也有人说是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

26、参考书目:NormanMelchert《TheGreatConversation》(第三版)。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8版),匡宏等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文德尔班《古代哲学史》,詹文杰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

27、其实,师徒不仅可以一起去取经,还可以一起去搞教育哦,就像他们三个一样。

28、地址:牡丹江市东安区东小三条路景福街(景福小学西)

29、苏格拉底接见了他,坐下以后,苏格拉底问道:

30、其次,苏格拉底认为,无知即恶。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知识,人就会听任主观的武断,或者为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意见所左右,或者为传统习惯所左右。由此,人就不会有对善的追求而跌入恶的深渊。苏格拉底甚至认为,有意说谎(或犯错误、失败)优于无意。因为有意说谎至少表明说谎者有相应的“真知”,而无意说谎则属于根本无知。前者是能为而不为,后者是不能为而不为。不能为而不为是无知、无力,其结果必定是恶;而能为而不为,表明人的行为不是只根据已之责任而是根据更大的原则,故并不一定是恶。正因为此,苏格拉底才一再强调,美德之有整体性,乃在于它们有共同的理性本性,即建立于知之上。

31、“神都认为您最聪明,可是您却这样评价自己,这正是我学习的地方。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才是双倍的无知呢,这也是我来拜您为师的理由。”

32、善是苏格拉底的最高哲学范畴,苏格拉底的整个哲学都不过是对善的不同角度的讨论和对善的普遍性的追求。同时,苏格拉底也把善当作人生的最高目的。他说:“善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目的,其他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善而进行的,并不是为了其他目的而行善。”〔4〕也就是说,诸如理性、快乐、自制等等都是以善为目的的。“正是为了善我们才做其他事情,包括追求快乐,而不是为了快乐才行善。”〔5〕善不仅是单个人人生的最高目的,而且也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目的,治理城邦的目的就是要使城邦和公民们尽可能成善。善是一切行为的目的,也是最高的道德价值,而至善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33、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34、有一天,佛祖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经意间看见了横梁上的蛛蛛,佛祖便停了下来,问蜘蛛道:“你我相见总算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怎么样?”蜘蛛遇见佛祖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祖问到:“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不置可否就离开了。

35、苏格拉底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学家,不仅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而且通过强调人自知无知,通过对自己本性的洞察而获取真知,“进而通过熟悉事物本性,认识各种美德而达到施行各种美德,以通向人生最高境界实现至善这一人生最高目的,建立起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生境界学说。苏格拉底的从无知到知,从真知到美德,从美德到至善的人生境界论,在今天,仍不失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36、地址:宝清县新盟福园小区B区客运街1栋2号商服(学必思教育)

37、於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捧著一朵比较美丽的花回来了。

38、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39、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40、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41、启示:在婚姻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围城的感觉,正如当年一个年轻人请教苏格拉底到底该不该结婚时,苏格拉底说道:无论如何,你都会后悔。很多人都在凑合着过日子,恰似故事中那朵尚还可观的花。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办法就是惜缘:你所拥有的就是最好的。

42、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带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壮却也不算赖的树回来了。

43、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非常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事。突然,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难过。这时佛祖又来问蜘蛛:“蜘蛛,这一千年来,你知道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了吗?”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说:“好,你随我到人间走一遭吧。”

44、苏格拉底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美德同智慧联系在一起。他说:“正义和一切其他美德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决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践;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14〕在这里,苏格拉底明确地指出,一切美德都是真、美和善的,真美善都对人有益有用,因此无人有意为恶,而无知就是恶〔15〕。

45、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406号华图教育

46、苏老师拿着苹果在教室里走了一圈,在每个人鼻子底下都停留了一会儿,然后走上讲台,跟大家说:闻到苹果味道的同学请举手!

47、我们接下来就要探讨,苏格拉底是如何为柏拉图解开真正知识何以可能之惑的。

48、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49、〔16〕〔17〕〔18〕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1卷第5章。

50、 而拓思轩的老师们,已经为拥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准备了很久很久......

51、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04期

52、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53、最后,善是真善美的统一。苏格拉底强调人别于他物者,在于人有理性(努斯)。但是,他又指出,人的理性和宇宙理性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中之一粟。人的理性是神给予的,不仅如此,神为了有益给人以眼、耳、鼻,使人直立,有手,让人能说话表情。所以,人的努斯和宇宙理性相比只是很小的一点点,只有神是无所不在的。但是,苏格拉底的神却只能根据理性,以善为目的行事。在他看来,只有理性和善才是最高的绝对的标准,苏格拉底的神是理性的神而非宗教意义的神,它以善为目的,而这个善不仅有伦理、功利意义,而且是最高的绝对价值,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把苏格拉底的哲学称为“善的目的论”。

54、首先,苏格拉底指出,自愿从恶避善不是人的本性,在面对大恶和小恶时也没有人愿意选择大恶。人的畏惧和恐怖这两种情绪可以理解为对恶的预见;人们所以会对预见恶产生畏惧和恐怖,就是因为无人自愿遭遇恶、接受恶。苏格拉底说:“对善的想望是为一切人所共同的,而在这一点上,是并没有人比另一个人更好的。也没有人想望着恶的”〔29〕。“没有人自愿趋恶,避善趋恶是违反人的本性的”〔30〕。在这里,恶既指与善相对立的恶,也指与有益相对立的失败。在苏格拉底看来,知必然导出行,知识是德行的基础。有知识而去为恶者是不可能的。为恶只能出自于无知。

55、一日,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新科状元甘鹿举行庆功宴席。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女儿长风公主。状元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倾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因为她知道,这是佛祖赐予她的姻缘。

56、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57、后来苏格拉底被雅典人指控为不信神和败坏青年,并被判了死刑。他本可以避免死刑,但他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愿意向五百陪审员妥协。后来他在监狱里也有机会逃跑,但他选择了不逃跑,坦然面对死亡,最后喝毒酒而死。苏格拉底的审判,或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一大事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一般的看法是,苏格拉底之死代表着哲学的危险,他从事的哲学批判工作挑战了人们心中的神话世界和传统思维,这让人们难以接受。人们还认为苏格拉底之死代表了民主制的堕落和缺陷,因为他的死是被五百陪审员用民主的方式投票决定的。他的学生柏拉图就认为民主制是不完满的。但当代一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苏格拉底恰恰是为了维护民主制度而死,他本人赞赏民主制,但柏拉图歪曲了他的理念。(以前写了一篇关于波普尔论苏格拉底的总结:苏格拉底与民主制)

58、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丽的花,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59、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60、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61、拓思轩每周上课五分钟诵读。一年又一年,经典留心间。

62、智者们不相信有确定的真理,因而所教的只是如何在论辩中取胜。苏格拉底也被当作一名智者,他也教导众多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但他不收学费,并且教导的目的是达到对真理和善的理解。苏格拉底喜欢上街找别人聊天,他把自己称作“助产士”,帮助别人生产思想,具体的做法就是“辩证法”,即你来我往地问答。通过来回的问答,对话的人就能逐步发现自己观点的不足,逐步完善观点。而苏格拉底从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正面观点,我们往往不知道作为对话引导者的他本人的看法是什么。有些人会感谢他的引导,有些人则会因为观点被他所批驳了而失脸面,从而讨厌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总是表现得非常谦虚,说自己是个无知的人,但恰恰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无知,他又被认为是一个最有智慧的人。

63、地址:江北利民开发区学院路116号(广厦学院西行50米)

64、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因为他是“哲学王”啊,所以他无所不知,今天的我们都说他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PS:也不知道谁说的!

65、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

66、苏格拉底见状,又问:“怎么啦,难道你们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

67、再次,友爱以善为根据。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天性有友爱的性情;他们彼此需要,彼此同情,为共同的利益而通力合作”〔23〕。因此,友爱作为一种美德,在苏格拉底的哲学讨论中占有相当份量。在柏拉图的《吕西斯篇》和色诺芬的《回忆录》中都有十分丰富的记载。友爱,希腊文为philo,英译为friendship,在苏格拉底的讨论中,并未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他那里,友爱是和智慧、知识、善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是以它们为根据的。苏格拉底强调,任何人都不爱无知无用的人,如果对事物没有知识就会将事物弄糟,失去别人的爱,甚至父母的爱,只能处处受制于人;如果你获得知识,显得有用和善,所有人都会对你友爱。苏格拉底认为,“一个真心的朋友比一切财富更宝贵”〔24〕,友谊的价值是相互的,不仅朋友对自己有不可用金钱估量的价值,而且要使自己对朋友有尽可能多的价值。他还指出,交友之道,一在交能控制情欲、忠诚公正、知恩必报之友,二在使自己的言行从善,言真意诚地待友。只有这样,才可能有真正的友爱。当然友爱之获得是要靠“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的〔25〕,这颗心是友爱双方共同赋予的。“因为对于我所爱的人,不管是谁,我总是尽我的全心热爱他们,并且非常渴望他们也以同样的热爱回报我,我渴想他们,同时希望他们也同样渴想我,我渴望和他们聚首一处,同时希望他们也同样渴望和我聚首一处。”〔26〕由此可见,友爱的本性是善,友爱只能存在于高尚善良的人们之间,善和恶是不能互相友爱的。

68、 “知道”和“认为”有什么不同?“我知道A”和“我认为B”的区别就在于,A这个论断是真的,否则你不能说你“知道”,而B可以是假的。人们可以说“我认为1+1=3”,但不能够说“我知道1+1=3”。所以“知道”的对象,即知识,是真的,而“认为”的对象,即意见,并不必然包含真。知识是经过理性推论得到的,有其确定性和不变性,而意见则是不经过理性的、不确定的东西。只有意见没有知识的人,就像蒙住眼走路,他即使走对了路,也只是碰巧。柏拉图把意见和知识明白地区分开了。但智者们可以反驳:虽然区分了意见和知识,但实际上我们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意见,不存在知识。而柏拉图表明了作为真理的知识是存在的,比如数学知识,无论对哪个人来说都是真的,它不是人们的约定,不依赖人的想法为转移。

69、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70、〔19〕〔20〕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4卷第3章,第5章。

71、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72、地址:牡丹江市东安区东小三条路景福街(景福小学西)

73、等大家来到苹果林的另一端,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了。他笑着问学生:“你们挑到了自己最满意的果子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回答。

74、这个唯一答对的同学叫什么呢,没错,还是柏拉图。

75、苏格拉底将他对这一话题的建议限定在道德领域,定义哪些行为是人之为人应该践行的,柏拉图却将思考的边界继续往深处推进。

76、还有一次,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

77、亲密关系主题:出轨 离婚 婚姻 家庭 爱情小三 失恋 婚外情 情感修复

78、亚亚老师说了,教育要遵循自然,遵循人的发展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三个阶段。7岁以前接受体格教育,7到14岁接受道德教育,14到21岁接受科学教育。

79、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