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金刚经最有灵性的三句话精选70句集锦

金刚经最有灵性的三句话精选70句集锦

admin 2023-05-14 02:00 句子大全

金刚经最有灵性的三句话

1、生活中还有很多人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却很满足、很知足,每一天都快快乐乐的,心里一点无尘杂念都没有,这样的生活每天跟在极乐世界有区别吗?所以人活在象中,陷在框框里,都在外求,都在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世。只要把当下做好,不就直接到达我们所向往的国度了吗?当下都不明理、过不好,还指望以后就能好了吗?所以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要去提升我们心的力量。

2、假如你心中装满烦恼,那烦恼就会与你相随;假如你心中轻松自在,那人生也自然惬意安宁。(金刚经最有灵性的三句话)。

3、"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人都是一片完全不同的叶子。但处理问题时要对事不对人,无论是有无慧根,都希望有慈悲心,不要轻易伤害别人。

4、很多人对外界的事物并不了解,对于世上的种种现象,感到很陌生,所以经常活在恐惧、焦虑、迷茫之中,当你读过《金刚经》后就会发现,原来《金刚经》早就告诉过我们,世上的一切,其实并不真实。

5、文章摘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6、当德山听说南方禅宗兴起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心中很是愤慨,为了南下找禅僧辩论,他离开了故乡蜀国,赶到澧州。途中,他向茶店里的老婆婆买点心吃。老婆婆问他:“和尚背的什么书啊?”德山答:“是《青龙疏钞》。”(这是唐代青龙寺和尚奉唐玄宗诏令为《金刚经》作的疏)

7、《金刚经》里有句非常著名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说,世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都是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因为一切都是假相,都是空的,所以我们不要执着,要借假修真。

8、出自唐代高僧德山宣鉴在古德禅院开堂,在堂上对他的弟子说的一段话:

9、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0、慧根,字面上理解,就是"智慧的根基"。就是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慧根属于精神层面上的,跟佛缘有关,领悟能力强,悟性好。

11、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不执著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2、他聪明绝顶,为人放荡形骸,凭自己的好恶来衡量对错。为了自己的不是,还找理由去恨别人。

13、凡所有相就是世间的一切相,一切由物质和精神所构成的现象,这种种的一切,包括你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空的。

14、希望我的这个课程对大家有所帮助,借用我的父亲送礼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这是我专诚献给你的,希望你能喜欢"!

15、这就是心理学中所提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16、这样的话,就不难理解准提道人为什么会把食人恶魔收入西方教了。

17、只有懂得事不强求,一切随缘,心无增减,人生才能安然无恙。

18、《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19、虽然一切皆是名相,但是我们只有通过这些名相,才能看到真实的相。因此,我们学佛不要着名相,只有见到诸相非相,才能见到如来清净自性。

20、慧根深厚的人,看事物不仅是用眼,更重要的是用心,善于透过事物纷繁的表象直达本质。

21、第三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2、修行人有了慧根,就能相信和理解智慧的佛法,在修行的路上不断成长,听经闻法,理解道理,转变观念,依教奉行,乃至成为佛教里的各种圣人(佛教里的阿罗汉,菩萨,佛)。什么样的人有慧根?有慧根的人,能接受佛法教化,在觉悟的路上不断成长。

23、就拿你面前的桌子来说,你看到的桌子只是你心中造出的假相,这个桌子并不是真实的,桌子真实的样子,也不是你看到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世界,你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24、所以《金刚经》上说:过去的已经成为了过去,未来的永远都无法到来,当未来到来时,瞬间就会成为过去,哪怕是一秒钟的时间,我们都无法把握住。

25、你的心变了,世界就会跟着改变!点个“在看”,愿你我往后余生,心中无惧风雨,人生不为外界所累!

26、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7、真实的世界,等如虚空,肉眼是无法亲见的,只有明了五蕴假合的幻相,只有见到诸相非相,才能见到不生也不灭的如来自性。

28、那时候吃饭要吃得安心的话,先要在自己碗里的饭上吐口水拌了,才不至于被其他兄弟姐妹抢去吃的人。

29、他还说:"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我会说,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与宽容,今天就成功了。如果我们的每一天都成功,连在一起就是一个成功的人生"。

30、慧能大师原本是樵夫,在一次偶然中听到有人诵《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心有所悟。于是不远千里拜访五祖求法,两人一见,简单对话,五祖感到慧能大师慧根深厚,遣其在磨坊中舂米劈材,以磨炼心志,等待时机。

31、五祖待无人时去了磨坊,他暗示慧能三更天去他寮房,想再加以实察。慧能像孙悟空一样去找了五祖。

32、他为慧能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大师豁然开悟,说了非常著名的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33、书生心想:墙上种高粱,那岂不是白费劲?戴着斗笠打伞,不就是在说此行多此一举吗?

34、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35、因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很快,他就爱上了这座雕像。

36、其实,在《封神演义》中,西方二圣趁阐教、截教进行封神之战时,西方教没少前来“捡便宜”,他们打着度有缘之客的由头,带走了很多截教门人,特别是在万仙阵时,被西方教捉拿擒获的截教弟子不计其数。

37、通过这些话,似乎从中看到了有慧根人的善心、善缘、谦卑和悲悯情怀。

38、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39、为了不被师父责骂,他心生一计,去问师父:“师父,两个人相爱,可以永远在一起吗?”

40、要知道, 挡在你面前的,从来都不是墙,而是你自己。

41、“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42、第一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3、有慧根的人有善念、有善缘、有谦卑、悲天悯人的情怀。

44、第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5、如来敢如此托大?太上老君还被孙悟空掼了个倒栽葱呢,如来要是也吃瘪的话,玉帝的脸岂不是丢尽了?真相只有一个,如来不需要任何兵器。

46、不是你的,求不得,即使暂时得到,也终究会失去。

47、普明第83期“泰山论教”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班报名通知

48、那天到了龙潭禅院,德山刚到就问:“我早就向往龙潭,可是到这里,潭也不见,龙也不现。”龙潭和尚从屏风后走出来告诉德山:“你已经到了龙潭了。”德山与龙潭和尚进行了一番论战之后,就决定在龙潭寺住下了。

49、这种分歧本身也是虚妄不实的,我们所看到的以及心中所想,都是虚妄不实的。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是没有善恶美丑,没有是非对错,没有增加和减少,也没有脏乱和清净的,世界真实的样子,正如《心经》上所说,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50、伟人的书:这类书主要是传记,能够影响你甚至改变你的思想。

51、他说所受过的苦难,是自己生命之花最肥沃的养料,他去参佛,为自己的生命开启了莲花。

52、如果我们的心在极乐世界,不管身处何处都是极乐世界;如果我们的心不极乐,哪怕是在一个珠宝琉璃的世界里,照样象在地狱一样煎熬。

53、所以,同一样东西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众生眼中,所看到的样子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观点,因为大家所站在的角度和认知不同,所以就会产生分歧。

54、没有慧根的人爱口舌之争,爱金钱、权力、美色、放任自己。

55、现在很多人都在执着于西方极乐世界,都在执着于为自己下一世通往极乐世界做积极的准备,以及在做积极的功德。实际上什么是极乐世界呢?其实还是我们的心。只要我们的心在极乐世界,不管身处何处都是极乐世界;我们的心不极乐,哪怕是在一个珠宝琉璃的世界里,也照样像是在地狱里一样煎熬。

56、这时,师父才知道小和尚打碎了瓷器,不禁笑道:“是啊,不管你多在意的东西,都是会逝去的,所以不必强求,更不必伤感啊。”

57、原来,当他进京赶考那天,曾做过一个稀奇的梦,梦里看到,自己在墙上种高粱,又梦到自己在雨中戴着斗笠打伞。

58、昨天的太阳,无法照亮今天的阴霾;昨天不幸,也无法定义明天的收获。种种过往,无论精彩与否,都是往事。放得下,才能无惧来日。

59、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不属于自己本性的物事,千万不能妄自追求。靠“妄求”虽然有所得,但这不是真得,会得而复失,甚至被得所累。正确的方法“无事于心,无心于事,”概括地说就是无事无心。这看来既虚又空,但它却非常灵妙,这才是佛家所企求的境界。而计较毫毛,正是造成三世轮回的业因。他认为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世人计较这些,都是徒劳无益。

60、“东西和人又有什么不同呢?都是缘聚则来,缘散则去罢了。”师父回答。

61、这个人终于明白:“虽然天堂跟地狱里面的人都是用三尺长的筷子在吃饭,但是前者是充满了痛苦、后者却是充满了欢乐。其原因并不在于所用的三尺长的筷子,而是因为地狱里面的人总是自私自利去满足自己,反而计较争取不到、导致痛苦。但天堂里面的人则是抱着我为你好、而且要不断地为你好,结果反而却享受到人人都为自己好的福报!”

62、《楞严经》是佛家一本重要的经典,“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这句话,便显示了楞严经的地位。

63、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为受持《金刚经》,因悟透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证得空性、破迷开悟、解脱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所以佛经是我们修行路上开悟的一大助缘。佛经是佛陀和高僧大德思想的汇集,能够帮我们开发智慧、清净自性。

64、第一个五百年,孙悟空被封为齐天大圣,他在天庭做官,是正儿八经的天庭太乙金仙,超脱了生死,阎王管不到他,自然没事。

65、当你累了倦了,不必逃避,默念以下这三句话,那么不论什么事,就都会改变!

66、正如三毛所说:“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67、德山从此悟出了“明心见性”的南宗妙趣,不再拘泥于佛经。

68、第三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69、故而,如来在第二次出手时随手扔了个钵盂,就把六耳猕猴困住了。这就是实力的差距,更是如来对兵器研究的究极透彻!在西游记的其他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如来随手化兵的故事,比如说灯油、金钹、沙子等等。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