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精选70句集锦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精选70句集锦

admin 2023-05-08 02:38 句子大全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1、(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2、道是物质世界中不可破灭的必然性,万物都从属于道的法则。道摧毁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

3、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天地间有这四大,而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在这四大之中,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自然气候,天象变化遵从宇宙间的“大道”运行;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

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里的“谷神不死”是就道而言的,说明道是博大无边、变幻莫测、永恒不灭的。“玄”作为一个概念,在《道德经》中经常出现。它原义是深黑色,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把神秘莫名的“道”喻为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形象地表现了无所不能、孕育着万物的道的特性。这种粗拙而简明的表述方法,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

5、《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6、以后的官宦生涯中,他随着d争形势而起起代伏,如同乱流中的落叶,到处迁徙。最后他看清世事,回家修筑了一座“归来园”以自娱,自号归来了,忘情于仕途,羡慕淘陶渊明的为人。

7、名声与生命,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生命与财富,哪一样对你更重要呢?得著世界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是病态呢?

8、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9、(对应通行本第四十四章)注:名相与本体哪个更应亲近?本命与外物哪个更重要?被物所累与自由自在哪个更有害?所有爱染深重终将别离,所有聚敛宝藏终将散失。因此知道本来具足才不会自取其辱,晓得归处、不滞外物,才能长久地安其心于无所住。

10、《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11、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12、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13、什么才是人生真的追求,也许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中国读书人名倾庄于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因、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他们热夷于入世入仕,以“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为已任。然而,这并非是所有人都向往的生活,功名利禄也不是所有人都汲汲若渴的。《列子》、《庄子》等著作中就讲了很多真正的得道之土,他们或埋名于市井,或隐姓于山川,以清心寡欲为好,以谈泊名利为则。可能他们的名字不为后世所知,但他们真正得到了人生的乐趣,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谓的“无名、无为”。

14、玄妙之中又暗藏无上玄妙,此乃一切微妙智慧的本源(母体)。

15、晁补之少熟读四书五经,满怀治世救国的理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他考中进士,参加了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考试,全部都第一。宋神宗看了晁补之的文章后说:“这是深于经术的,可以革除现在的浮藻风气。”他被调为湾少的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宋哲宗元祐初年,晁补之任太学正,李清臣推荐并认为他可任馆阁,皇帝召他面试,他被开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元祐七年(1092年)任著作佐郎。但当时朝廷d争激烈,根本没有供他一展才华的机会。元祐末、绍圣初,宋王朝政局大变,章敦为相,新d复起,乃尽逐元祐相臣,晁补之因与日d苏轼等人关系紧密,受累离开京帅。

16、明白我的人越是稀少,表明我所有的越是珍贵。所以圣人外表是粗麻衣,内里有真宝贝。

17、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8、老子通过美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高与下、长与短等事物表象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关系,说明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规律,确立了对立统一的永恒普遍法则。然后,在这种辩证观点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圣人处世、治世的无为之道。

19、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

20、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21、本章意为:有物浑然一体,先于天地而存在。无音声,无形象,独一无不停地循环运行,可以为天下万物之‘’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称它为‘’道‘’,又勉强称它为‘’大‘’。大而无外,却又离去,离去辽远,复回身边。所以,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

22、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24、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然怒,精之至也。终日呼而不忧,和之至也。

25、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来说,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有道”的。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无不遵守着各种规律,道德法律、规章制度乃至人内心的各种原则、底线都规定了我们如何行事,如何做人。人类在长期的文明积淀之中总结、创造出了这些“人生之道”,也必须时时刻刻遵循着它们,没有这些社会就会变得混乱,组织就会陷入瘫痪,个人也会迷失、不知所从。古今中外的圣哲贤人们提出了很多治国之道、齐家之道、修身之道,指导着人类在茫茫历史之中不断前进。

26、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27、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28、“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通过上述比喻想要说明的问题是:“政令繁苛,只会加速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即用很多言辞法令来强制人民执行,很快就会遭到失败,不如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虚静无为,这样万物反而能生生不息,永不枯竭。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

29、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30、空虚是永恒存在的,这叫做深奥的母性。深奥的母性。是天地的根源。它连绵不断地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31、老子的“道”是两千年来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

32、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33、《庄子,逍遥游》中记载了惠子和庄子的两段对话,其中阐释了庄子对有用无用的看法,与老子在本章中的观点一脉相承。

3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36、道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逻辑思维中,它是可以认识的。由是观之,道在天地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万物的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

37、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8、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39、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是第1个把道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提出和加以阐释、论证的思想家。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贯穿其思想体系始终。关于对老子道的认识和诠释,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一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及万物运行的规律。陈鼓应在其《老子译注及评介》一书中引用杨兴顺的观点,将道的基本特点归结为:

40、虽然存在但人们无法直接地感知,所以说若有若无。道虽然是永存的,最终也没法为它命名,然而也不能说它不存在,所以说它可能是天帝的先辈,只能靠天帝这种古老、伟大而又相对确定的事物来定位它。天帝已经诞生够早的了,道比天帝还要早,也就没有什么事物比道的存在还要早了。

41、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有道的人无所谓仁爱,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42、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43、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44、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45、《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46、老子对无和有的辩证关系的论述,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就治身而言,要想健康长寿,就不能只是强调用有形的佳肴来厚待有形的身体,而根本在于关注无形之法身,只要守住法身,健康长寿就会成为必然。人体就像房子,法身是房子的主人,只要主人不去,房子就不会倒塌。

47、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道的玄妙。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回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婴儿时期,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道的奥妙和玄机。无和有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两个概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领悟道的实质。

48、所以,圣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视为自己的功劳,不让人称赞自己有才能。

49、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50、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5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2、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顾。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

5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4、怎样满足自己的欲望(包括满足的比例、节奏等等)才是对自身发展最有利的?

55、(对应通行本第六十六章)注:江海之所以为百川之王,因它处于百川下,所以能成为百川王。圣人被众人推到身前,是因其把自身利益放在众人之后。圣人被众人尊重,是因其言行尊敬重视众人。因此,圣人虽在上位,人民不觉得有负担,虽然被推到身前,人民不觉得受损害。所以天下人乐于拥戴他而不厌弃。因为圣心无私、与人无争,故无人能跟他争。

56、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57、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这些正面肯定的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不容易理解。

58、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默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若定乎一玄,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59、贪得无厌的人必有大损害,囤积财富的人必有大失丧。

60、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61、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2、道,通常不显露其名份。存在的本原即道的本体,虽然精渺微小,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王侯若能持守他,万物会自动归顺。

63、道是隐秘的;然而只有道,善施与、又能成全。

64、大小之,多惕(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亡难。

65、塞住通达的感官,关闭认识的门户,你就终身不会有劳苦愁烦。敞开你的通达感官,极尽你的聪明能事,你便终生不能得救了。能见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顺才叫强壮。藉著大道洒下的光亮,复归其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后的祸殃了。这就是承袭永恒、得著永生的意思。

66、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67、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有大正义的人,是在追求正义,而且其正义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

68、世人所以难管理,就因为人的智慧诡诈多端。所以若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必然祸国殃民;若不以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则是国家的福气。

69、所谓“常无”,就是一种永恒的无,或叫“大无”;与此相对应,“常有”就是一种永恒的有,也叫“大有”。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忘却自我一切的常无,体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通过这种包容万物的常有,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徼”。妙,按汉字的组字法,可以拆分为“少”和“女”,少女不但处于妙龄,而且是纯真、纯洁的象征,这里用在道中,可以理解为天地的本始。徼的本义为边界。这里引申为开端、端倪的意思。在这里,不论是常无还是常有,都只是对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状态的描述,还停留在概念这一层面上,都是名。常无在前而常有在后,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们都是由大道生出来的,都是对大道的发展和变化,统称为“玄”。玄意为深奥而不可理解、不可测知。“大道无形”,变化多端,变化来变化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