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经典句子 > 朱安精选68句集锦

朱安精选68句集锦

admin 2023-04-20 02:16 经典句子

朱安

1、1901年,已经年满二十却依然在读书的鲁迅被其母亲瞒着偷偷和朱家父母合了八字,定下了婚姻。在哪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时代,即使是鲁迅也不能完全的违抗母亲的意志,否则就是不孝,更何况那时候的鲁迅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依然懵懂。

2、不管如何,朱安跟着周母,无论是在故乡绍兴,还是随着周母被鲁迅接到北京或其它地方,应该说生活还是无忧的,不至于生活没有着落,并不是象题主所说的鲁迅“不管不问”。就是鲁迅先生和周母先后仙逝以后,许广平仍然承担着朱安的生活费。

3、我们住在二弟周作人处,弟媳信子是日本人,作人留洋日本时“自由恋爱”而结合。她思想进步,又懂写字,深得先生喜爱。来到北平我才知,先生声名竟如此显赫。来访者络绎不绝,有学生,也有大人物。每遇客访我都居于后屋,他应该不想我出面待客。先生由内而外都是革新,只有我是他的一件旧物。

4、朱安一生,着实让人心疼,然而因此称鲁迅为“渣男”,也欠妥当。

5、至于鲁迅用尽全力遮掩师生恋的丑闻,资料很多,萨沙也就不说了。

6、1919年11月,绍兴老屋由新台门六房联合出卖给绍兴大地主朱阆仙,母亲、朱安和周建人一家需要北上,同时周作人一家也来到北京,于是鲁迅买了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这一处院子,全家搬了进去,建立了一个大家庭。

7、在西三条胡同时,鲁迅将最好的两间房留给了母亲和朱安,自己则睡在靠后的小房间里,他的床还是木板搭成,他平日戏称这房间为“老虎尾巴”。这个被叫做“老虎尾巴”的房间,既是鲁迅的书房,也是他的卧室。

8、朱安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如她自己说:鲁迅与她不好,她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朱安)。

9、住在砖塔胡同期间,鲁迅白天写作一直在朱安房里,这也让她很是高兴,觉得自己和大先生格外亲近了。实际上,鲁迅选择在朱安房里伏案,全因为这里安静、光线好。

10、她在这个世上活了69个春秋,却孤独的过了40多个漫长朝暮,就连死时身边都没有一人。(朱安)。

11、作为鲁迅的妻子,她虽未能与鲁迅同居,但在周家居住的十余年里,就像她所说的:每天为鲁迅“烧饭、缝补、洗衣、扫地",十分辛苦。她精心侍奉婆婆。她能烧一手地道的绍兴菜,很讨鲁迅母亲的喜爱。鲁老太太正是在她的细心照顾下87岁寿终正寝,并且她还亲自主持了鲁迅母亲的安葬。

12、鲁老太太早已知道儿子的同居对象已怀孕,但她并没有和朱安一样气愤,相反,她很高兴,几乎喜出望外。鲁老太太一直担心已经近50岁的大儿子没有子嗣,如今既然有了,她自然是高兴不已了。

13、鲁迅的忽略精神生活的情况,让他对母亲强塞给他的婚姻没有反对,因为他认为那是对母亲“该尽的义务”。

14、这实际上也是鲁迅对于这段莫名婚姻的一种救赎,如果朱安真的能够学习,或许两人之间会有共同的话题,进而培养出一些感情也未可知。

15、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

16、朱安出身于旧时的官商之家,不通文墨却温良达理,妇德是她一生的恪守,嫁夫忠夫是她一生的追求,所以她勿视丈夫的冷漠与嫌弃,明知其另有所爱也始终如一地,操劳家务侍奉老人,不惜竭尽一生来坚守这有名无实的婚姻。假若周先生坚持明正言顺的离婚,在当时,对朱安本人、对她的家族,无疑都是奇耻大辱和致命打击。我想这也是鲁迅不与其离婚的原因之另一原因,老夫人钟爱朱安,这儿子不待见的媳妇,已是她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旦强制她回娘家,恐怕老夫人首先崩溃,面对仁慈的老母和无辜的朱安,无论对外多英勇顽强的“硬骨头”鲁迅,也担戴不起不仁不义不孝的罪名。

17、看到这里,你会为朱安打抱不平,甚至觉得鲁迅太过残忍,既然不爱,又何必要这样把朱安留在周家,给她这样的无爱的痛苦,可以选择把她送回老家另嫁或者其他自由的方式。其实这个问题那时候鲁迅身边就有不少的朋友出过主意,但鲁迅都没有接受,思量估计主要有两点:

18、从知道真相的那一刻起就已心如死灰,又何必挣扎坏了大家的兴致。、

19、她是封建传统婚姻的受害者,也陪着做了一世的牺牲。她似乎无路可走,进了这无爱的围城,她无处可逃,即使离开鲁迅,但面对的又是一个未知的深渊,如若离开,她承受不了社会的歧视和舆论的攻击。鲁迅用善良和宽厚供养着朱安,但鲁迅无法体会一个在婚姻中得不到丈夫之爱的女人的悲苦,朱安需要爱,而鲁迅却不可能给她爱,朱安的婚姻是一曲弱者的绝望的悲歌。

20、朱安做好后,怕鲁迅不要,故意放在鲁迅的衣服里,结果鲁迅发现后,还是给扔了出来。

21、后来,鲁迅一家搬到了北京,三个家庭(鲁迅朱安一家,二弟周作人一家,三弟周建人一家)住在一个四合院里,虽然房间紧张,但鲁迅和朱安还是一人一个房间。

22、“大嫂,你虽是旧式妇女却不愚钝。你很聪慧,大哥不接受你或是先入为主的偏见,以为婚姻自主就是好。

23、可朱安是个心地善良凡事都能看开的女子,很快她就想通了:大先生的儿子也是我的儿子。我也可以照顾他,等我百年了他也可以为我送终。

24、在那个时代包办婚姻是主流,要不然五四时期那些大师们也不会将离婚搞成主旋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貌似遂了长辈们的心意,但婚姻大事,岂能如斗地主般任意为之?

25、青灯黄卷度残生,记忆茕茕。一九三六年深秋,日本占了东三省,北平局势紧张,山雨欲来风满楼。许广平寄信给我:“先生逝于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展信,泪不可遏。我一辈子流泪只有两次,那是第二次。枯等三十年,他活着,我就还有个盼,如今,阴阳两隔。我是将熄的炭火,他是唯一的余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秋雨潇潇,把我心里凄凄的疾风浇得湿漉漉。缘分清浅,怨不得时过境迁。

26、鲁迅担任北京多所大学的教员,来家里拜访的女学生越来越多。她们穿着黑色布裙子,或者旗袍搭配着针织衫,剪着利落的短头发,和鲁迅侃侃而谈,这些女学生从内到外都透着落落大方的气质。而朱安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大襟短衣,挽着几十年的髻,颠簸着小脚进进出出。在女学生面前,朱安是自卑的。女学生们打量她的目光里充满同情。

27、鲁迅在日本留学7年回国后,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文化新军的伟大旗手。

28、鲁迅在和友人许寿裳谈起朱安时沉痛地说:“这是一件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鲁迅和朱安结婚之后,马上去了日本,一去就是三年。三年中,夫妻没有任何通信,即使在和母亲及其它亲友通信时也从不谈及朱安。婚姻中的鲁迅一直处于无爱的痛苦煎熬中。

29、但最终被伶仃地葬在了西直门外的保福寺一处私地,没有墓碑,没有行状。

30、“您是旧时代的人,没有文化,不懂先生作品的价值。先生是民族英雄,是新时代的先驱和领袖,他的遗物一定要保存!”

31、在这七年的时间里,鲁迅把自己沉浸在浩瀚的书海,让自己忘却这些世俗的烦心事,虽有苦闷却也快活,一九一九年十一月,鲁迅才在北京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置了一套院子,共花了三千五百元钱,来源主要是他还向朋友借了钱加上自己的积蓄和卖了老家房子凑起来的,其实当时鲁迅的薪水是非常可观的,不过后来教育部经常拖欠薪水导致鲁迅还时常借钱度日,这也让他脾气暴躁了不少。

32、让自己的丈夫去纳妾,和别人一起分享自己的丈夫,这是需要下多少决心才能做出的决定。可是却被鲁迅当做“颇谬”。

33、本来,鲁迅和朱安的婚期定在1902年冬天,也就是鲁迅从矿务学堂毕业的时候。

34、高颧骨,短发,皮肤黑,个子很小,标准岭南人长相,说话不会翘舌。先生讲新国文,久居北平,京腔很重,有时纠正她,她便撒娇似的说“讲乜嘢(粤语,即说什么)?”先生笑,眉山目水间的情意展延,是我从未见过的温暖。

35、从许广平信里的内容可以看出:她可以理解并接受永不要名分,而只要实际的夫妻关系。这样一来,鲁迅便有了一条路,这条路,既能应付朱安,又可以成全自己和许广平。

36、有一次鲁迅说有一种水果很好吃,朱安连忙附和,“是的是的,我吃过是挺好吃的。”

37、每月许广平将版权部分余款寄回北平老家,作为婆婆和朱安的安置费。但随后物价疯涨,加上朱安和婆婆两人自小就从未因柴米油盐所苦恼,就更不会精打细算。

38、1878年,绍兴城一户姓朱的商人家中添了个女孩,取名为“安”。朱安和旧中国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样,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

39、成亲在即,他却要留洋日本,耽搁婚期。临别,我随周家人送行。他对我说:“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周家无女,从那时起,我就自认是周家的人。让他安心,让家安宁,是我毕生所愿。

40、住在了八道湾十一号,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是一个三进院,分为内中外三院,内院住了两个兄弟周作人和周建人,中院留给了母亲和妻子朱安,而鲁迅自己则住在了外院,按理说一大家的人住在一起应该其乐融融,感情融洽,然而并不是,鲁迅对待朱安的态度没有什么改变,依旧冷漠,两人不同房不同聊,平日里除了必要的交流以外听不到任何的亲密交谈,更谈不上夫妻之间的情趣依偎,鲁迅还时常冲朱安发脾气,嫌她做的饭菜不合口,缝的衣服不合身,反正就是怎么闹腾怎么来。

41、在做了二十年有名无实的夫妻后,1926年,鲁迅和许广平去了上海。那时朱安不知道,她将永远失去丈夫了。

42、她当时虽只有四十多岁(比大先生大两岁),可是穿着打扮比较老式,除夏天穿白夏布大襟短衣,下系黑色绸裙外,其他季节的衣服都是色泽较暗的,朴素整洁。从外形看,是旧式妇女的典型模样。平日少言寡语,少有笑容。”

43、今天的年轻人在择偶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追求的是两情相悦,举案齐眉。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在上世纪之初也就是辛亥革命前后,整个社会大环境处于军阀混战,土匪丛生,社会动荡不安,普通百姓民不聊生。嫁出去的女儿也就成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的无奈抉择。

44、朱安和鲁迅的婚姻,可谓是一场悲剧,如果当时鲁迅断然拒绝母亲的安排,就不会造成这样的悲剧。朱安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也是一个人孤独地离去。或许她没有嫁给鲁迅会遇到一个真正爱自己的男人,会生下一堆很可爱的宝宝,晚年过上幸福祥和的生活。但这婚事也不能完全怪鲁迅,毕竟鲁迅也只是顺从了父母的安排。

45、朱安一生都没做错任何事,错的是那个时代,错的是不公平的命运。在这件事情上,鲁迅先生也有错,虽然先生是我最钦佩的人。

46、是因为没有人懂自己的世界还是因为要被迫的接受这桩婚姻,鲁迅这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哭了。

47、“我们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今日听闻您意欲出售先生藏书,特来关嘱您万万不可,鲁迅遗物无价,须妥善保存。请您三思。”

48、朱安之所以高兴,是因为她已经在经历痛苦后想通了,她是这样思量的:绍兴习俗里,没有孩子,属妇人的一个“过错”。大先生既然有了孩子,自己便也“无过”了,按照旧习俗,大先生的孩子,就是她的孩子,所以,她也有了孩子了……

49、是的,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是在清朝还没有灭亡的时候举行的。

50、看着家里人忙前忙后,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看着母亲见到自己到来的欢喜之情,他顿时没了脾气,既然木已成舟,那只能接受,鲁迅对自己的母亲是很看重的,连笔名都是取自母亲的姓。面对这突如其来莫名其妙的一切,鲁迅和胡适发出同样的感慨:这是母亲送的苦涩的礼物。

51、 鲁迅和徐广平似乎更聊得来,当时崇尚婚姻自由,似乎也无可厚非,唯一争议的就是当时是否合法?

52、“您是旧时代的人,没有文化,不懂先生作品的价值。先生是民族英雄,是新时代的先驱和领袖,他的遗物一定要保存!”

53、可朱安这么真情真意的付出却什么也没有换来,是爱的太痴还是爱的太固执?

54、另一位被寡母包办婚姻的民国文人胡适,他的妻子江冬秀不识字,其貌不扬,与朱安的境况近似,但是江冬秀身上的勃勃生机,是朱安所没有的。

55、鲁迅的一生,曾经与两位女性有过婚姻或爱情关系,一是当他26岁的时候,从日本回到绍兴在母亲鲁瑞的主持下与山阴朱安女士结婚;鲁迅自与朱安结婚之后,直至病逝为止,并未与她解除这种婚姻关系。

56、他走时,许广平和他同行。或许也正因此,他没有让母亲和朱安前往车站送他。

57、无计可施不代表可以全无情绪,被彻底抛弃的朱安心里很难受。可朱安并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她视为亲人的娘娘毕竟永远站在儿子那边,她此时正满心欢喜等着抱孙子。

58、鲁迅排斥这段婚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因为相处不多,连见面的次数都寥寥无几。且那个年代比较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这种观念,所以朱安并未研读过多的书籍,甚至大字不识几个。

59、郁达夫之妻孙荃,是个“乡下土包子”,是乡下财主之女,裹小脚,只上过几年私塾,但她有较好的旧文化功底,旧体诗写得像模像样。

60、结婚以后,她除了给鲁迅洗洗衣服,收拾点东西,几乎没什么事做。

61、朱安,绍兴人,1906年奉母命嫁与周树人,1919年随夫定居北京,寄寓周作人处,1923年周氏兄弟决裂后被迫迁居。1926年周树人赴沪与许广平同居,朱安独守空房至1945年逝世。一生颠沛,未得善终。

62、改变意味着去面对压力,面对风险,去自己把握命运的桨。她没有那样的力量,她也不想拥有那样的力量。

63、祖父科考作弊案,让鲁迅家经济上的困窘与名声上的断崖式坠落,导致他娶不到更好的姑娘。

64、如果说是封建时代把鲁迅和朱安带入了无爱的婚姻,那么则是鲁迅在婚姻中给了这位无辜女人更多的寂寞和悲苦。朱安没有享受过丈夫的体贴和疼爱,见惯了鲁迅冷漠的表情,她的快乐只是在做完一天的家务之后抽几口水烟,她无后代,没有体昧到孩子带给她的快乐和温馨,这对女人来说,是很大的缺憾。

65、鲁迅的家里虽然破败了,但在绍兴依然是体面人家。

66、朱安知道大先生的一生清高有节气,她不想因为自己一时的温饱而丢了大先生的颜面。

67、砖塔胡同六十一号,先生与我的新居。我是欢喜的。兴许这样的独处,可以拯救我。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