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精选38句集锦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精选38句集锦

admin 2023-04-19 08:55 句子大全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1、尽管刘禅昏庸得难以点化,尽管刘备当初白帝城托孤时就曾说过,如果刘禅不材,可取而代之,但诸葛亮却从未萌生过些微野心,始终克尽人臣之职。在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情况下,他执著理想,力撑危局,顽强进取,坚忍不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接下来“曹操中了都督借刀之计”几句念得就比较快,有种“你不想听我偏说”的感觉,你周瑜自以为高,但是全在我掌握之中。后面“哪有泄露之理”一句依然是稳重的,这是军情,不开玩笑,这是孔明既睿智又诙谐的一面。(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3)刘备死后,小说进一步集中描写了诸葛亮对蜀汉统一大业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最后诸葛亮积劳成疾,大业未成,而死于征战途中。

4、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汉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他说“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5、危机存亡之际,诸葛亮审时度势,给刘备献上联孙抗曹的计谋,并自荐到柴桑作说客。

6、观诸葛亮形象,杜甫诗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戏曲中的诸葛也总是老生扮相,沉稳唱着;“你就来来来,请上城楼听我抚琴”;在文学中,他是将生命燃烧至最后一刻的千古第一完人。所有这些深入人心的形象都是有如高山峻岭般的崇高。但是94版三国在塑造这个荧幕形象时抛却了神性,而是在崇高感之外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和细腻呈现。

7、诸葛亮看到后,了解到刘备是心胸宽广、格局辽阔的人物,而且是真心实意想请他出山后,他被深深地感动了。

8、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文献学研究,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专著《焦氏易林研究》,合著《十三经恒解》《四川文艺年鉴》《四川诗词选》《四川文化读本》等。

9、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

10、 紧接着,老师使用种种贴近现实的幽默口吻,为大家描述出一幅贴近生活的三国时期历史场景,从《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说起,一直说到刘曹煮酒论英雄,引出:能帮助刘备改变中国格局的只有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但是无论他怎么努力,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刘备具备了统一中国的一切条件,是明君,有贤臣,有良将,得人心,但是蜀国失败得也最快。为了解释这个问题,老师分析了四大名著中的一些共性,其实有很多故事的结局都是提前铺垫好了的。老师指出,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其实已经知道自己注定失败的命运,但是他还是出山辅佐了刘备,所以诸葛亮是“清醒而痛苦的悲剧英雄”。

11、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12、然而诸葛亮至始至终秉承着厚道做人的原则,明知对方才能一般,但他依然忠心耿耿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3、    侧面描写最主要的就是描写世人对人物的评价。诸葛亮的第一次出场是三十八回,但在之前的三十六回也存在着对诸葛孔明的描述。比如徐庶临走前对刘备说的话“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这句话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英明神武。管仲、乐毅均是征战四方的大将,与这样的大将作比较孔明远胜于他们,一个“殆”把他的才智写到极致。与其相同的还有三十七回的司马徽举荐孔明。

14、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

15、于是那个当年最骄傲潇洒的南阳名俊,在这种自我怀疑、否定与执拗当中度过半生,熬成了皓首白须、穷兵黩武的汉相。当年意气难寻,只见今日肝胆。挥洒自如,俱往矣。俱往矣。《虎啸龙吟》争议颇大,然而有几个场景我确实是看到泪目。

16、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7、刘备当时驻扎新野城,曹操派曹仁率大军来攻,新晋军师诸葛亮判断如果正面对决的话不是曹操的对手,新野小城也难以长时间坚守,于是果断下令城中全部军民撤退,曹仁率军进入新野空城后,正在做饭,诸葛亮就派人在新野城中放火。

18、创作背景: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19、   其中,水镜先生司马徽也喻诸葛亮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刘备前两次顾茅庐,通过对隆中环境的描写,以及崔州平等对孔明的评价,产生“未见其人而先见其才”的效果。这些都侧面描写出了诸葛亮的智者形象。

20、他主张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他五次北伐,稳固了蜀汉政权。

21、当时,刘表因妻家所影响,对长子刘琦渐渐不悦。刘琦十分敬重诸葛亮,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迫使诸葛亮授以对策,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

22、“火烧赤壁”中,诸葛亮知己知彼,利用曹操军队不会水的特点,水上作战,使曹操把船全部用锁链连在一起,以致于着火之后,逃都逃不走。诸葛亮用火烧曹军的船,弄得操军士兵丢盔弃甲,死的死,逃的逃,狼狈不堪,打了漂亮精彩的一仗。

23、诸葛亮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充满了感激。自己也倾尽权利为刘备出谋划策,而这些计策中,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

24、他的悲剧,在于一开始就应该看到了尽头,而他偏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必定失败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不甘失败的反命运的抗争,大多是徒劳的,无用的。

25、《出师表》是他对蜀汉王朝忠贞不二的见证,更是他雄心勃勃北伐中原的军令状。

26、接着,在建兴二年(224年)积极进行兵力补充、整训等战役准备工作。这样,在建兴三年(225年)初,已经具备了南下平叛作战的条件,于是,诸葛亮在成都开始组织这次南征战役。

27、刘备屏退随从,和诸葛亮进行密谈,他请教匡扶汉室的计谋。

28、他拿起手中的笔似有千斤重,书写中,他几次把笔掉落在地上。

29、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30、他的厚道是竭尽全力,矢志不渝,治国安邦,鞠躬尽瘁。

31、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

32、他被盛赞为: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3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事功形象,主要表现在足智多谋方面。世人给诸葛亮贴的标签包括运筹帷幄、足智多谋、能谋善断等,诸葛亮善用计谋,和司马懿、鲁肃、姜维等用计高手相比,诸葛亮更胜一筹,可以说是技压群雄。

34、孙权承兄孙策之业,能承统东吴也必有过人之处。

35、   在整个《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是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形象,这其中不乏许多正面描写。就以一百零四回为例,诸葛亮自知命数已尽,便传授秘籍给姜维,又分别嘱咐马岱与杨仪,叮嘱破叛将魏延之策,还推荐武将文臣以任大事,并提醒阴平小道需防范,最后还制定了退敌之策。这几条嘱咐都是想的很周到的,体现了诸葛亮谋略的细致与全面性。同时他能力广大:能施法使其将星不坠、熟知天象与地理,还会用六丁六甲之法(能驱使道教六丁六甲十二神)。这样,呈现出一个全能的诸葛亮。但是不要忘了,这是诸葛亮病危时的嘱托,在病重时,都有千万种谋略无穷变幻,还忠心耿耿地安排蜀汉的后事。同时,从“孔明强支病体...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孔明的不甘于再也无法临阵破敌与深深的无奈,以及对蜀汉殚诚毕虑的忠心。

36、诸葛亮不仅发明了“八卦阵法”。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对当时伐魏战争之粮草补给起了关健性的作用。

37、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名士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