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经典句子 > 君子慎独精选47句集锦

君子慎独精选47句集锦

admin 2023-04-16 02:38 经典句子

君子慎独

1、宋元之后,《中庸》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必读数目,对固定的教育和处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历代儒家思想都对《中庸》大为推崇,很多名家都有关于其的注释,比如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等。

2、路上有一棵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

3、东汉名臣杨震风雅清正,为官数载一直以公正廉明著称。

4、是古人常说每天三省吾身的省思,是在无人时、细微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5、这四条,“慎独”是根本,强调能够慎独则自我反省不会感到内疚,可以无愧于天地鬼神,肯定不会有行为不合于心意而导致不安。人若没有一件内心感到羞愧的事,心里就会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这是人生自强的首要之道,寻乐的最好方法,守身的首要之务。(君子慎独)。

6、心与口是人发语的两端,按照佛家的观点,心为善生,而口为妄生。唯有心口如一才是可信之人。(君子慎独)。

7、独处是人人必然要经历的,能合理利用独处时间,自律自约的人,才是真正独立的人!

8、“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大学》。《大学》中第一次出现“慎独”二字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所以君子(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就一定会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9、那回忆一下现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段日子里,人们独处的机会太多,时间太长了。即使现在还有大中小学生也大都没有开学,一觉睡到“自然醒”,早饭与午饭“合并”吃,脸和头发没人看也就不洗了,在无人打扰的午后,可以把电视剧一直刷下去。这样的日子久了,相信你已经能体会到慎独的重要性了。是不是觉得很容易浑浑噩噩甚或有些颓废,生活的方向也会变得越来越迷茫。

10、三国时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1、《论语·为政》篇里记述了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2、孔子在生活中,是一个严厉而不失可爱的小老头,以至于弟子子路、宰我经常跟他顶嘴,但几千年来,他被称为圣人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13、“不欺暗室”语最早出自《列女传·卫灵夫人》: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

14、《中庸》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宋代学者将其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15、《论语·为政》篇里记述了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老师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6、虽是简单的一句话,孔子却一语道破了成为君子的要诀之所在,而他自己本人其实就是知行合言行一致的最好典范。

17、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

18、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19、其次要自省。贤者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经常反思自身言行和思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0、卑以自牧:为人谦虚,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21、一次因公路过昌邑县,恰逢旧交王密在此任县令,当夜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

22、释义:即使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不做昧心的事。形容行为举止光明磊落。也作“暗室不欺”。

23、道德用于自律时,好过一切法律;道德用于律人时,坏过一切私刑。

24、明代曹鼎任泰和典史,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干部,在一次捕盗贼的时候,抓了一名绝色女贼,由于离县衙路途遥远,夜宿在一座庙中。月光下,女贼千方百计地以色相来引诱他。曹鼎为提醒自己抵住诱惑,写了“曹鼎不可”四个字贴在墙上,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失控。过了一会儿,他想,在这荒郊野外,送到嘴边的“肉”吃了谁能知晓。于是他把纸撕了下来,欲破门而入。这时,他又感到不妥,这是因私欲而废公法的行为,不能做,退回来又把纸贴上。再过一会儿,他歧念又生,他想,她是犯人,我做了坏事她也不敢说,于是又把纸撕了下来。可是刚要进门的时候,良知告诉他:这样不行,乘人之危是不道德的行为。又把纸贴了上去。就这样贴了撕,撕了贴,折腾了一晚上,最后,曹鼎终于保住了清白之身。由此可见慎独是很难的,其思想斗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同盗贼兵刃相见。

25、《中庸》的主题思想就是“中庸之道”,这被称为道德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至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26、孔子在生活中,是一个严厉而不失可爱的小老头,以至于弟子子路、宰我经常跟他顶嘴,但几千年来,他被称为圣人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27、大意是说蘧伯玉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也不会因在黑暗中没有人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底线,是卫国最品行端正的士大夫。后世以不欺暗室形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会去做昧着良心的事情。

28、道德用于自律时,好过一切法律;道德用于律人时,坏过一切私刑。

29、“君子”在这里是指道德高尚的人,这个大家都明白;“慎”,是小心谨慎;”独”,独自,单独。这每个字的意思咱们都懂,那么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道德高尚的人应该在没人看见的地方,要更加谨慎小心,戒备自己,在没人听到的地方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内心。换句话说就是,君子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更要严格要求自己。”

30、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

31、独处,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独处,不仅仅是和自己在一起,更是和天地、和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在一起,独处时,所面对的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32、始终如一可谓是慎独中的最高境界,因为它的背后是一个人处事的坦荡之志。

33、出处:《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34、慎独:在独处中谨慎不苟。指的就是自己日常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更应该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35、释义:含蓄地处事,保持住美好的德行,如果去从政,不居功、有美德而不显耀,就有个好的结果。

36、一天晚上,卫灵公和他夫人南子一同在王宫里,忽然听到一辆车子移动发出的辚辚声响,到了宫门口的时候,车声就不响了,但过了宫门又响起来。

37、南子回答说:「起初我以为卫国只有一个蘧伯玉,现在看来卫国还有与蘧伯玉不相上下的人。这样的话君上就有两位贤臣了,这对于国家来说真是天大的福分,因此我表示祝贺。」

38、道德用于自律时,好过一切法律;道德用于律人时,坏过一切私刑。

39、献玉的人跪拜于地,告诉子罕说:「小人带着璧玉,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把玉石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

40、中国人做事贵在一个“恒”字,而“恒”要的就是始终如一与不忘初心。

41、慎独:在独处中谨慎不苟。指的就是自己日常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更应该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

42、出处:《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3、释义: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克制住。

44、晚清名臣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45、一次因公路过昌邑县,恰逢旧交王密在此任县令,当夜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

46、最隐蔽的东西,往往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同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慎独说到底其实就贵在这三个如一。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