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精选65句集锦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1、(9)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6-67页。(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2、如果我们按照上述方式来解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美德”与“知识”关系问题的处理,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小苏格拉底学派哲学的特征了。原来的困难在于,如果将“美德即知识”作为苏格拉底的论断,那么明显的事实是小苏格拉底学派完全悖逆了苏格拉底的教诲,反而认为知识不能处理美德的问题,善只能从生存实践方面来规定。这一问题成为解释小苏格拉底学派哲学的一个关键性难题,有的哲学史家甚至因此怀疑小苏格拉底学派作为苏格拉底哲学追随者的存在。(9,p.93-94)现在我们就来看小苏格拉底学派关于“美德”与“知识”问题的观点,揭示其思想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的内在逻辑关系。
3、而当我仔细领悟了其中的逻辑过程后,我感到自己对形式逻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三段论片断的水平上而已。而之所以“形式教育论”在西方如此盛行,因为有古希腊“智者教育”的渊源,就不难理解了。
4、苏格拉底首先给定了一个哲学前提:要讨论一个事物的性质,必须先明确它的“本性”。而美德的“本性”是什么呢?苏氏提出了两个假设:“美德是知识”,“美德是善”。但知识与善是什么关系呢?苏格拉底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美德就是知识,那它肯定是需要教育的;另一种是善独立于知识之外。
5、最高的美德、美德的全体就是善,善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是人先天固有的禀性,他提出一个重要的原则:无人自愿为恶,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
6、法是普遍正义,应严格以法治邦,“守法就是正义”
7、这样,在苏格拉底看来,要实现善,要通向人生的最高境界,关键在于获取知识。一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熟悉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了解事物的本性,只有了解了事物的本性,才可能按规律办事,才可能有用、成功,即行善。另一方面,人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善本身,要了解什么是正义、虔诚、勇敢等被叫做善的美德,只有这样,你才可能有意去从善而不至于无意中落入恶。正像色诺芬所记载的:“至于他自己,则愿意不时地讲讲与人类有关的事情,研究研究什么是虔诚的,什么是不虔诚的;什么是适宜的,什么是不适宜的;什么是公道的,什么是不公道的;什么是明智的,什么是不明智的;什么是刚毅的,什么是怯懦的;什么是治国之本,什么是一个善于治人者的品质;以及其他的题目。他认为通晓这些事情的人是高尚的,对此一窍不通的人则完全可以说是不如奴隶。”这就是说,要成为有美德的人就必须要懂得各种具体的美德。这样,知识就成了人通向至善之路的一把钥匙。
8、首先,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苏格拉底认为,“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有哪个不能自制的人能学会任何好事并将它充分地付诸实施呢?”“因为一个不能自制的人并不是损害别人而有利于自己,像一个贪得无厌的人,掠夺别人的财物来饱足自己的私囊那样,而是对人既有损对己更有害,的确,最大的害处是不仅毁坏自己的家庭,而且还毁坏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苏格拉底不仅这样说了,而且“他的实际行动比他的言论更好地表现了他是一个能自制的人。因为他不仅制服了身体的私欲,而且也战胜了与金钱有关的一切事情。”即使对于他人,他也是首先要求他自律自立,“苏格拉底并不急于要求他的从者口才流利,有办事能力和心思巧妙,而是认为对他们来说首先必须的是自制,因为他认为如果只有这些才能而不会自制,那就只能多行不义和作恶多端罢了。”苏格拉底之所以强调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是因为在他看来,不自制就会使人受身体情欲支配,不择善行事,甚至去做无耻的事,即使人远离智慧。而自制作为理智对欲望的克服,使欲望以适度的方式得到满足,才能给人以最大的快乐。
9、(11)(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M).马永翔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
10、伦理道德的实在性首先是思维以人自身为对象的一种自我意识的实在性,这样,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意识的实在性,最初它必然是认识和知识。因此,在西方伦理道德哲学的发展史上,一开始所出现的伦理派别必然把伦理道德问题归结为知识的问题。苏格拉底,一位被黑格尔称为“不仅是哲学史中极其重要的人物—古代哲学中最饶有趣味的人物—而且是具有世界史意义的人物”苏格拉底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赞誉,不仅在于他所追求与坚持的哲学原则改变了古希腊哲学的发展方向,从而造成了精神本身的一个主要转折点—个人的主体意识得到确证并取代了神谕,而且还在于他把伦理学纳入到哲学,明确提出“美德就是知识”,成为西方伦理道德哲学中“主知论”的创始人。
11、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12、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诘(jié):诘问,追问。)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13、小苏格拉底学派比较重要的有麦加拉学派、昔兰尼学派和犬儒学派,其中昔兰尼学派和犬儒学派在“美德”与“知识”问题上的观点较有创新性和代表性,并且对后世有较为深远的影响,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这两个学派。昔兰尼学派和犬儒学派的创始人阿里斯底波(Aristippus,前435—350年)和安提斯泰(Antisthenes,前444—360年)都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们比柏拉图年长,追随苏格拉底的时间也较长。他们极为欣赏苏格拉底的学说,崇拜他的为人,并以其言行为榜样,如安提斯泰每天坚持步行40多里去雅典听苏格拉底的演讲,并刻意模仿他的坚毅、对感情的冷漠。许多学者认为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他们在思想上较之成熟时期的柏拉图更忠实于苏格拉底本人。(10,p.305和p.496)从小苏格拉底学派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接受了苏格拉底关于人在生存中总是选择善的原则和人如何才能追求善,成为有美德的和幸福的这一问题。
14、最后,美德具有整体性。通过对诸如正义、勇敢、虔诚、自制、友爱、智慧等具体美德的讨论,苏格拉底指出,美德出自人共有的理智性,是一种知识,他们构成一个整体。在苏格拉底看来,正义和虔诚是相互关联的,而智慧和自制是同一个东西,勇敢也出自智慧,一切美德都和智慧相关,总是表现为善。虽然苏格拉底并不否认各种行为美德之间的差异,但他更强调它们的同一性,即它们共同的理智性,共同的使人获益从善的功用价值。这种本质上的同一性使各种美德内在联结,不能孤立存在。这就是说,美德作为对善的实现和追求,具有整体性。这也就意味着“要真正成为一个善人是困难的”。但是,由于凡人皆有趋善避恶的本性,所以,尽管生活中难免有错和恶,人不可能全智和善,要恒常地永远做一个善人不可能,但做一个高尚的人并不是不可能的。(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15、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
16、首先揭露智者诡辩术的种种逻辑错误,从而引导人们追求正确的逻辑思维,使论辩术成为追求真理的“辩证法”
17、(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18、有意参与讨论并担任主发言人的师友,请通过邮箱cuikyjlu@1com与负责人联系。
19、苏格拉底与他之前的希腊哲学相对立提出一个崭新的哲学原则,这个哲学原则把客观事物的真理归结到意识或主体的思维,从而使得希腊哲学从心向外求转向以心内求。在苏格拉底之前,自然哲学家大都是从世界的本原去说明事物的生成与存在,并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火、原子等。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们所主张的各式各样的本原,根本不能说明事物的原因,也不足以说明世界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最后他在阿那克萨戈拉哲学中发现了真理的萌芽并深受启发。阿那克萨戈拉不仅提出种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还提出一个原则,即种子形成世界万物的动力是心灵。虽然阿那克萨戈拉说明世界万物的生成与存在时,仍没有完全摆脱自然哲学的遗迹,但是,他的哲学意义在于提出了心灵,考察了思想本身。在阿那克萨戈拉那里,“思想被表现为全能的概念,为支配一切特定事物与实存者的否定力量;它的运动就是消解一切的意识”苏格拉底吸纳了阿那克萨戈拉这个原则,即心灵是统治的、真实的和自身规定的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为此,他放弃某种感官,而求助于心灵,并在那里去寻求存在的真理。在他看来,人在追求事物的真正原因与真理时,不能依据感官向外求证,而应反身内求以达存在之真理。苏格拉底认为以往的哲学家之所以没有把握存在的真理,其原因就在于前哲学家都是心向外求,总是力图从外在事物的存在中得到真理。实际上,哲学的基本原则是认识自己,复归自己,人的天职与目的、世界的终极目标与真理,以及一切自在自为的东西,都必须通过人自己才能达到,因此,真理就是“认识你自己”。
20、 (2)人的灵魂(理性)是至善,德行即智慧,智与德是合一的。
21、人不仅要在“破我执”中,摆脱我与他人的对立,而且还要进一步摆脱我与他物的对立,明确我与他物的统一性。据说人是万物统一体的一部分,人生存的道和理与万物的道和理之间存在着一种关联,这个关联表现为人在认识天地万物的道与理中认识自己的存在真理,达到物我一体的意识境界,以此为原则,实现人自己的所向所背的道理,也即实现人自己的伦理道德规定。所以,人必须摆脱小我,与大我合二为一。人与自然的统才可以使人摆脱物我之私。摆脱物我之私,就是放弃以功利主义的思想对待物,超越人与他物的主客对立。黑格尔曾说:“如果主观的东西是与客观相对立的,是个别的东西,则它就是偶然的,任意的,无规律的。”因而主观自身同时也应该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主观自身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就在于这个主体自我是普遍的“我”,是善。善自身既不受现实的限制,也不受个人情感、欲望的限制,同样也不受思辨理性的限制。善作为普遍的本质是每个主体的目的,也是世界的最终目的。人正是通过认识善,摆脱了它的特殊的主观性,摆脱了它的偶然性、任意性,也摆脱了物我之私,获得了自在自为的存在。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作为一种人生观是紧密地和它的世界观相联的,虽然他在世界观上很少发挥,并且还停留在抽象的基础上未把它具体化,但是这个抽象的思想却为欧洲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远的基础,尤其为主知论的道德至上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22、最后,善是真善美的统一。苏格拉底强调人别于他物者,在于人有理性(努斯)。但是,他又指出,人的理性和宇宙理性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中之一粟。人的理性是神给予的,不仅如此,神为了有益给人以眼、耳、鼻,使人直立,有手,让人能说话表情。所以,人的努斯和宇宙理性相比只是很小的一点点,只有神是无所不在的。但是,苏格拉底的神却只能根据理性,以善为目的行事。在他看来,只有理性和善才是最高的绝对的标准,苏格拉底的神是理性的神而非宗教意义的神,它以善为目的,而这个善不仅有伦理、功利意义,而且是最高的绝对价值,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把苏格拉底的哲学称为“善的目的论”。
23、总之,苏格拉底将知善、知德导向主体内求,一方面,展露出西方哲学史上自我实现的萌芽;另一方面,也突显了主体自由的原则。概括地说,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有三个基本特点:第道德不是技能,它涉及人所以为人的原则问题,即人的意志合理不合理、应当不应当的原则问题。道德是为人所固有的,善恶的标准在人自己。第道德根源在人自己,因为善是内宿的而不是外在的,但苏格拉底同时又认为善是可知的,关于人的所向所背的知识是可教的,即启发人自觉地觉知到什么是人自己所固有的道理。既然人的善恶内在于每个人的精神本性中,那么,人就应该根据符合于人本身的东西还治于人本身。第道德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善、伦理、公正等规定是通过认识而由主体自己自由地建立起来的。人之所以自由,就在于人无求于外,就在于意识从自身中创造出真实的东西,而且也产生出作为目的的善。所以,道德为自得,人若能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的人,便会在知德中得人,即在对自身的反省中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和自己的本质相符合,和自己的本质相符合的人就是自由。
24、(5)(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1-42页。
25、同一时期分别奠定东西方文明基石的两位圣哲,有着很多相似的教育理念,但在“启发式”教学法上,苏格拉底更胜一筹。
26、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原则改变了整个世界史的进程,这个转折表现在:个人精神的证明替代了神谕,主体的决定性代替了伦理的实在性和神谕的神圣性,礼俗、礼法的确定性、直接性在主体识见中发生了动摇。在这里,开始了主体意识对自身本质的反省与认识,伦理这个自在自为的善在人的反思中转化成为道德。道德哲学就是主体由自己自由地建立起来的善、公正等规定,由之伦理道德被转移到自身,被置于主观意识中。苏格拉底以这样一种新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使命,将道德哲学从天上带到地上,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诚如黑格尔所评价的那样,“他的哲学和他的研讨哲学的方式是他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事;他的哲学活动决不是脱离现实而退避到自由的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去的”这种哲学追求与生活方式的一致性,成就了苏格拉底的特有个性。他如“一件完美的古典艺术作品”一样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智慧、谦逊、俭约、有节制、公正、勇敢、坚韧、坚持正义、不追名求利等美德,是他的生存品格与原则,塑造了一个令人钦佩的高尚的道德形象。
27、苏格拉底与他之前的希腊哲学相对立提出一个崭新的哲学原则,这个哲学原则把客观事物的真理归结到意识或主体的思维,从而使得希腊哲学从心向外求转向以心内求。在苏格拉底之前,自然哲学家大都是从世界的本原去说明事物的生成与存在,并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火、原子等。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们所主张的各式各样的本原,根本不能说明事物的原因,也不足以说明世界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最后他在阿那克萨戈拉哲学中发现了真理的萌芽并深受启发。阿那克萨戈拉不仅提出种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还提出一个原则,即种子形成世界万物的动力是心灵。虽然阿那克萨戈拉说明世界万物的生成与存在时,仍没有完全摆脱自然哲学的遗迹,但是,他的哲学意义在于提出了心灵,考察了思想本身。在阿那克萨戈拉那里,“思想被表现为全能的概念,为支配一切特定事物与实存者的否定力量;它的运动就是消解一切的意识”苏格拉底吸纳了阿那克萨戈拉这个原则,即心灵是统治的、真实的和自身规定的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为此,他放弃某种感官,而求助于心灵,并在那里去寻求存在的真理。在他看来,人在追求事物的真正原因与真理时,不能依据感官向外求证,而应反身内求以达存在之真理。苏格拉底认为以往的哲学家之所以没有把握存在的真理,其原因就在于前哲学家都是心向外求,总是力图从外在事物的存在中得到真理。实际上,哲学的基本原则是认识自己,复归自己,人的天职与目的、世界的终极目标与真理,以及一切自在自为的东西,都必须通过人自己才能达到,因此,真理就是“认识你自己”。
28、③关于柏拉图著作的分期一直是哲学上讨论的问题,本文采用通行的看法来处理,文中所涉及到的以及一些较重要的柏拉图著作的分期为:早期:《申辩篇》、《克力同篇》、《卡尔弥德篇》、《拉刻斯篇》、《游绪弗仑篇》、《小希庇阿篇》、《高尔吉亚篇》、《普罗塔哥拉篇》、《斐多篇》;中期:《美诺篇》、《理想国》、《会饮篇》;晚期:《巴门尼德篇》、《泰阿泰德篇》、《智者篇》、《蒂迈欧篇》、《克里底亚篇》、《法律篇》。本文将柏拉图早期的对话录作为较为如实反映苏格拉底思想的文本来对待。
29、苏格拉底所关心的不是自然而是人事。在他看来,各式各样的科学对人的生活毫无益处可言,因而他所应当关心的是与人的道德本性相关的东西,以便使人行最大的善,认识最真的东西。因此,他既不像自然哲学家那样,总是争论事物的本性是什么,也不像智者们那样,去探究世界中的存在物是怎样产生的,天上的事物是由什么规律造成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他宁愿“不时地讲讲与人类有关的事情,研究研究什么是虔诚的,什么是不虔诚的;什么是适宜的,什么是不适宜的;什么是公道的,什么是不公道的;什么是明智的,什么是不明智的;什么是刚毅的,什么是怯懦的;什么是治国之本,什么是一个善于治人者的品质;以及其他的题目”所以,他的哲学实质与目标不是建立一种自然哲学体系,而是激发人们爱真理和美德,以便把个人的行为化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为此,他经常到市场、广场等人们聚集的地方,以阿提卡的文雅风度同任何人谈话,引导人们思索自己的责任,帮助人们关心自己的伦理,唤醒人们的道德意识,使人们思索并认识什么是正当的东西,什么是普遍的原则,什么是自在自为的真和美;使人们意识并确信在自己的思想中就拥有真和善,拥有产生道德行为和认识真理的潜在力,以促使人们能过上正当的生活。对于苏格拉底来说,拥有美德并过正当的生活,首先在于知德。
30、(2)Liddel&Scott,Jones&McKenzie(newedition),ACreek-EnglishLexicon(newedition),Oxford:TheClarendonPress,l9
31、(10)W.K.C.Guthrie,AHistoryofGreekPhilosophyⅢ,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
32、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谈到,苏格拉底专门研究各种伦理方面的品德,他第一个提出了这些品德的一般定义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美德即知识”的结论,即美德是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将知识论的“真”与道德论的“善”统一起来,认为真正的知识必然是与最高的道德范畴“善”密切相关的。
33、(4)(英)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
34、灵魂: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明确的对立起来
35、在上文中我们谈到了γνωστζ与επιστημη的区别,指出苏格拉底所说的对善、美德和人本身的认识使用的是γνωσιζ一词,而对επιστημη则很少在这种意义上使用。词汇使用的变化也反映了柏拉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不同,柏拉图明确指出我们要探求善、美德的理型这种普遍性的不变的东西,而这些理型只有通过有确定性和必然性的知识(επιστημη)才能给出。在《美诺篇》中,柏拉图基本使用επτστημη来指这种知识了,如回忆的知识(επιστημη)(《美诺篇》85d);美德是一种知识(επισημη)(《美诺篇》87d)。
36、 ③主张“认识你自己”,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37、艺术创作和鉴赏不是凭抽象的逻辑思维,而是将激情融入艺术形象,创造出美的意境,从而产生磁石般的艺术吸引力
38、(7)F.M.Cornford,TheRepublicofPlato,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l9
39、(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40、以上我们主要依据词源、文本和问题本身在哲学中的张力分析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小苏格拉底学派哲学家们对“美德”与“知识”关系问题的处理,揭示出“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并不是苏格拉底的,而是柏拉图的观点这样一个事实。在这种理解模式下,我们解释了“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在苏格拉底及其弟子们的哲学中的重要性,和这个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张力对他们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41、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共同本性,善将所有的美德统摄为一个整体,因而美德是可教的,道德教育应培植整体性的美德,树立人的完整的道德人格
42、道德是政治的基础,道德沦丧是城邦政治危机的根源,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
43、理念与知识是命名的哲学指导原则,即知识来自事物本身和关于事物本性的认识,然后派生名字;先有实才有名
44、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
45、苏格拉底认为,求得真知的第一步,就是承认自己一无所知。也就是说,人们首先必须对自己以前获得的那些外在的具体的意见进行充分的怀疑,然后才可能求诸自己内在的灵魂而获得真知。对此,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有这样的说明:德尔斐神庙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人们中间最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自己感到自己并不聪明,而又认为神是不会说谎的。于是他便到处找“有知识”的人谈话,以验证神谕。但结果是,他发现那些自认为有知识的人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知识,于是他问自己,他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他发现,“自己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才是他高于别人的地方。由此他得出结论,“自知无知”才是他的智慧所在。在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苏格拉底的这种“自知无知”理解为一种谦虚或做作。实际上,它揭示了当人们把视野从天地而转向人自己时,所感到的外在知识的无用性以及对自己本性的一无所知的状态。在苏格拉底看来,面对自己的灵魂,只有承认自己一无所知,才不至于妄自拿自己曾经有的各种意见来冒充关于人的真知,也才能认认真真去求得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从而实现各种美德,以达到至善。
46、(6)(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2页。
47、以下内容是提供参考,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更有助于理解记忆。主要以图片上的点为主,答题的时候也是以图片上的内容为答题点。每天看一看,然后过后回想一下有助于长期记忆!考研加油,有问题的地方欢迎同学们指出纠正,谢谢!
48、开创启发式教学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孔子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更是现代西方启发式教学的起源。
49、既然知识是美德的基础,是通向至善的人生境界的钥匙,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而非意见)呢?换言之,通向至善之人生境界的入口在哪儿呢?对此,苏格拉底提出了他那句著名的口号:“认识你自己。”人只有充分认识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是无知的,而神才是全知的,人才可能由无知到知,进而至真知,找到通向至善之路的入口。
50、苏格拉底从美德是善开始,经过善不是天生的,善是需要教育的,最后达到“美德需要教育”的命题。
51、其次,勇敢是善于应付危险。苏格拉底认为,勇敢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高尚的品德,但是只有和智慧结合的坚韧才是高尚的、愚昧的坚韧只不过是顽固,是有害的恶。而且,即使是明智的坚韧也还不等于勇敢,因为明智的事情有大有小。在苏格拉底看来,勇敢不仅关涉对未来的畏惧和信心,而且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不仅涉及未来的善和恶,而且也涉及过去、现在以至任何时候的善和恶。这就是说,勇敢并非天生的勇猛,而是一种需要经受教育获得知识才能培养起来的美德,勇和智是不可分的,勇敢出自谋略。不能简单地说勇敢就是对可怕的危险事情无所畏惧,如果对这类事情的性质无知而无所畏惧,只能是鲁莽。只有在大难临头时而又有知识有计谋,善于应付危险,临危不惧,才是真正的勇敢。只有“那些知道怎样应付可怕和危险情况的人”,才是“勇敢的人”。勇敢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善的功利性和美德性。
52、在道德问题上,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如何,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具备有关的知识。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和什么是恶时,他才能趋善避恶。由此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在他看来,既然知识是后天人们通过教育所获得的,那么以知识为基础的道德也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
53、人性追求善好,避善趋恶违背人的本性;而只有知识才能帮助人分辨什么是善好,拥有知识就能明白是非善恶,也就能拥有美德。
54、(人物宝典)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教育观点
55、毫无疑问,苏格拉底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道德至上主义的创始人。他把善当作至高无上的宗教,强调人只应当认识什么是善,将知识与美德相等同,把感性、偏向、欲望等自然方面的诸种规定性都排除在善之外,由此既表现出其道德哲学的主知论倾向,同时也显露出主知论倾向的片面性。人拥有善、美德需要知识,善、美德不能没有知识。但是知识并不是善、美德中的唯一要素,换言之,人的善、美德并非只是一个知识或识见,要使普遍的善获得实在性,使认识到的善和真转化为现实的美德,还需要心灵中非逻辑的感性方面的东西,即欲望、情感等意愿与其合二为一。对此,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美德的定义给予了如是批评:“苏格拉底关于美德的话说得比普罗泰戈拉好,但是他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他把美德当成一种知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全部知识都与一种理由相结合,而理由只是存在于思维之中;因此他是把一切美德都放在识见(知识)里面。因此我们看到他抛弃了心灵的非逻辑的—感性的一方面,亦即欲望和习惯,而这也是属于美德的”黑格尔不仅称赞亚里士多德的批评是“一个很好的批评”,而且进一步补充道:苏格拉底在美德的定义中,恰恰遗漏了心情、欲望等我们称之为存在的环节,“如果善具有这种作为一般实在性的实在性,则善作为一般存在就是礼俗,或作为个别意识的实在性—就是欲望:因为欲望正是主观个别意志的一种特性”正因为如此,“知识就是美德”的定义,指向的只是精神回到自身中去的识见、意识的主观性,这个主观性既没有礼俗的实在性,也没有对个别人来说欲望、情感的实在性。
56、拒绝了知识的道路,小苏格拉底学派试图从人的生存实践方面来回答善的问题,以人的感性生存来定义美德。昔兰尼学派以感觉为标准来判定善,他们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快乐即善。他们甚至主张“快乐即使是从不光彩的行为中产生的,也是善的。因为即使行为是不合理的,但产生的快乐却是人们所希求的,因而是善的。”(12,p.229)有学者指出,虽然昔兰尼学派以快乐来定义善,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善即快乐”的原则完全看作一种追求肉体感官需要的享乐主义,他们的原则中包含理智的因素。善虽然是快乐,但是什么是真正的善、能否带来最大的和最终的快乐,却需要一种实践智慧的判断。因此他们也把实践智慧看作是善,拥有这些实践智慧的人自然就是有美德的人,他们能够做到在其生存中趋乐避苦,保持最大的快乐。安提斯泰则重视苏格拉底关于自制的教导,模仿苏格拉底生活中的忍耐苦行和他对世俗事物的漠视,他宣称“痛苦即善”。(P231)因为他认为真正的善是灵魂的修养,而要达到灵魂的善必须通过艰苦的生活、顽强的自制行为来磨练人的意志,陶冶人的精神。“犬儒”的名称恰当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宣扬和践行一种简单甚至粗鄙的生活方式,对肉体快乐、感性情绪报一种冷漠的态度,像狗一样,安提斯泰满足于一件外衣,一根手杖和一个背包,而他的弟子第欧根尼尤甚;这个名字还象征着一种道德上的警觉性,像狗一样忠于节制、禁欲的理念。(P.565-566)他们将智慧、善和美德看作一体,片面强调美德作为一种理性的节制、禁欲行为,认为拥有美德就是要满足于节制、简约和自律自足的生活。(5,P.568)我们看到,小苏格拉底学派哲学家们在追求“善”的问题上,放弃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考,没有在“美德”与“知识”的关系上进行深入的探索,而是直接根据生存经验,从感性生活的一个侧面来定义善和美德。他们还把知识在道德哲学上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贬斥、完全抛弃知识论上的努力。小苏格拉底学派的哲学既继承、改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又异于柏拉图,具有独特的风格。
57、 苏格拉底一方面认为,美德是心灵的内在原则,即人的向善本性,另一方面认为美德作为一种知识可以通过后天教育而获得。
58、(7)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7页。
59、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整个道德哲学的主旋律,也是其人生境界学说的基石。在这一命题中,美德(arete)既指人的优秀品质, 也指任何事物的优点、长处和美好的本性,而知识则主要是指要能认识人自己的本性(physis),当然也包括对相关事物和善的本性的认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包括“无人有意为恶”、“无知即恶”和知识的可教性几个相互关联的内容。
60、⑦Aristotle,Metaphysics(Beijing:ChinaSocialSciencesPublishingHouse,1999).汉译参照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以下引用该书时只在正文标识书名和标准编码。
61、苏格拉底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美德同智慧联系在一起。他说:“正义和一切其他美德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事的人也决不可能把它们付诸实践;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在这里,苏格拉底明确地指出,一切美德都是真、美和善的,真美善都对人有益有用,因此无人有意为恶,而无知就是恶。
62、(1)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
63、苏格拉底所表达的思想也表现在中国儒家的哲学中,张载在其名作《西铭》中认为,人与宇宙万物都是一体,都来自同一个“气”,因此,提出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不仅要推己及人,还要推己及物,知道物我一体。如果说物我一体,那么,人就应当如同服侍父母一样,服侍天地,应该像看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去看待他人。人对父母应当尽孝道,对宇宙这个扩大的父母同样应当尽孝道。所以,“立德”要做到合内于外,即使自己不要停在与他物的对立中,把外界看作服务于我的工具,相反,要认识、理解宇宙万物的流程,追随、服侍宇宙父母。由此可见,如果说苏格拉底的知德思想只是处在萌芽阶段,那么,中国儒学家张载的“立德”则更为深入。
64、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亦称“产婆术”,分为三步:
- 上一篇:自信的素材精选98句集锦
- 下一篇:没有了
- 2023-03-25 歌颂教师精神的诗句或名言精选48句集锦
- 2023-04-11 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50条精选49句集锦
- 2023-03-21 qq个性标签48个字霸气精选18句集锦
- 2023-03-06 清明节的来历20字精选84句集锦
- 2020-09-15 先生的伤感句子,:只能偶尔和朋友大吐苦水笑两
- 2023-02-25 积累关于学问的名言精选48句集锦
- 2020-09-15 关于大海的句子伤感情感,关于深海的伤感句子
- 2023-04-08 关于读书的作文开头结尾精选18句集锦
- 2020-10-06 穷生活所迫的伤感句子,说明穷伤感的句子,穷无奈
- 2023-04-08 关于感恩和宽容的句子精选64句集锦
- 2021-01-14 男生累了说说伤感句子,
- 2021-02-05 当两个人越走越远,情侣越走越远的图片,为什么两
- 2023-04-04 天寒地冻造句子一年级精选25句集锦
- 2023-03-24 林清玄经典语录100字精选61句集锦
- 2023-03-11 后会无期经典台词告别的时候精选17句集锦
- 2020-12-31 剑来温柔的情话,剑来感人语录,剑来经典语录语句
- 2020-12-04 关于安和桥的伤感句子,带安河桥的说说,安和桥发
- 2020-10-23 走在铁轨的心情,铁轨的经典句子,
- 2020-12-12 一杯浊酒伤感句子,浊酒一杯是人生有几回,饮一杯
- 2020-12-19 描写蜜蜂采蜜的一段话,蜜蜂采蜜把句子写具体
- 2020-12-14 怀念狗狗的伤感句子,对狗狗离别的句子,:时间把
- 2020-11-15 伤感的励志唯美句子说说心情:失去了精神支柱
- 2020-09-15 伤感小丑图,小丑心酸的说说,:要看起来够坏自嘲
- 2020-12-18 香烟的说说心情,关于香烟的霸气句子,烟和酒的伤
- 2020-12-10 伤感已故父母的句子,思念已故亲人的句子,悼念刚
- 2020-09-15 月落日升的伤感句子:你是有多幸运还能热泪盈
- 2020-11-20 不开心也不伤感的句子,好久没开心过了句子,伤心
- 2020-11-26 关于小白鞋的唯美句子,赞美鞋子的经典句子,赞美
- 2020-12-16 心情说说我是一个爱笑的人,爱笑的人内心都很悲
- 2020-11-01 伤口很疼的心情说说,伤口疼的难过说说,血淋淋伤
- 2023-04-13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精选65句集锦
- 2023-04-13 自信的素材精选98句集锦
- 2023-04-13 与成功有关的名言名句精选32句集锦
- 2023-04-13 苏格拉底无知之知原文精选28句集锦
- 2023-04-13 成功需要脚踏实地的事例精选91句集锦
- 2023-04-13 关于成功的名言名句50个精选85句集锦
- 2023-04-13 节约用水小方法100种精选47句集锦
- 2023-04-13 曾国藩11条人生智慧精选79句集锦
- 2023-04-13 成功是留给努力的人名言精选55句集锦
- 2023-04-13 关于节约用水的句子30个字精选59句集锦
- 2023-04-13 胡适关于教育的名言精选63句集锦
- 2023-04-13 胡适的名言警句大全精选43句集锦
- 2023-04-13 舍生取义的事例文天祥精选51句集锦
- 2023-04-13 关于成功的中国名言精选88句集锦
- 2023-04-13 描写永不放弃的名言精选97句集锦
- 句子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