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句子大全 > 启蒙运动名言精选79句集锦

启蒙运动名言精选79句集锦

admin 2023-04-12 08:41 句子大全

启蒙运动名言

1、当然,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也可以印证现代知识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理,即差异是人类合作从而促进知识进步的一个必要条件。正如他所说,“不同民族结合在一国之内,就像人们结合在一个社会中一样,是文明生活的必要条件。生活在政治联合体中较次的种族,可得到智力上更优秀的种族的提高。力竭而衰的种族通过和更年轻的生命交往而得以复兴。

2、这种共同体哲学,也被阿克顿延伸到了他对当时正在崛起的民族主义的认识中。

3、如果说爱情使人忧心不安的话,则尊重是令人信任的;一个诚实的人是不会单单而不敬的,因为,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是由于我们认为那个人具有我们所尊重的品质。

4、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启蒙运动名言)。

5、战争尽管是人们的一种无意的(由放纵的热情所激起的)尝试,却毕竟是至上智慧的深深地隐藏起来的、也许是有意的尝试,即借助于各个国家的自由,即便不是建立起合法性,并由此建立起各个国家的一个有道德基础的系统的统一性,也仍然为之作了准备,并且尽管有战争加给人类的种种极其可怕的劫难,以及在和平时期从不间断的备战压迫着人们的也许更大的劫难,战争仍然更多的是一种动机(在对一种人民幸福的安宁状态的希望越来越远去的时候),要把一切有利于文化的才能发展到最高程度。(《全集》卷页451)

6、(15)格老秀斯(HugoGrotius,1583—1645):荷兰法学家和诗人,曾出使英王詹姆斯一世宫廷,著有《战争与和平法》等,确立了国际法的标准。——译者

7、     不要爱抽象的人民,要爱具体的人。 

8、“当道德惩罚不再有效时,人们才付诸身体性惩罚,但是良好的品格却不可能通过它来造就。”

9、当我们只遇到逆风行舟的时候,我们调整航向迂回行驶就可以了;但是,当海面上波涛汹涌,而我们想停在原地的时候,那就要抛锚。当心啊,年轻的舵手,别让你的缆绳松了,别让你的船锚动

10、在我看来,汤因比这些话自有他的道理,如果他拿自己的鸿篇巨制《历史研究》与阿克顿相比,有如此惋惜之言当属难免。然而,如果说这颗头脑“全为现代化的劳动分工所害”,却实在不太令人信服。

11、姑不论以鼓吹“开放社会”著称的卡尔·波普尔,不管是阿伦特的古典共和主义,还是保守主义者奥克肖特的“公民社团”理论,我们都可从中看到大量有关这种开放性共同体的思想。即或被许多人拿来与自由主义抗衡的哈贝马斯,不但明确认为市民阶层(“资产阶级”)是一个促发现代性的“对话伦理”的共同体,而且把它视为一支与专-权和僵化体制相抗衡的最重要的力量——当然,没有哪个自由主义者会反对这样的思想。因此,就公共领域在对话中产生基于自由的共识的作用而言,西方自由主义和一些左翼思想流派的分歧,也许被人们做了过分的夸大——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12、情书要动人心弦,应该在欲语无从的心情下提笔,在不知所云的心情下结束。(启蒙运动名言)。

13、(33)阿尔图休斯(JohannesAlthusius,1557—1638):德国加尔文教派政治哲学家,法理学家,被尊为联邦d人的先驱之著有《政治论》等。——译者

14、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15、OnlytwothingsinthisworldsothatoursoulsaredeeplyshockedFirst,这个世界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ourbrilliantstarsoverhead,First,ourheartsloftymorallaws.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出处:《实践理性批判》

16、    如果你爱远方的人,关心乌克兰人民俄罗斯人民的命运,那么,从爱身边的人开始。

17、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政治原则,如天赋人权、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也是建立在自由、平等、人权基础之上的。

18、美国史学家亨利·李认为,阿克顿爵士所力主的“以道德评史”是大错特错的,其著述甚至被人讥为“阿克顿通谕”(借用了“教皇通谕”的说法)。如果按照某种“独立史观”的立场来看,这种评价当然是不足为奇的。

19、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确切地说凭借的仅仅是概念(不像数学凭借的是将概念运用于直观),因而在这里理性自己是它自己的学生;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而且即使其余的科学统统在一场毁灭一切的野蛮之深渊中被完全吞噬,它也会留存下来,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20、根茨的批评比卢梭更为严厉:即便人为地制造出更多无可估量的恶,世界公民政体的“永久和平”构想依然是异想天开的善。根茨的文章刊发时,康德还在世,他会在心里对这位昔日的学生说:你恐怕没有认真读过我在几年前发表的《论俗语:这在理论上可能正确,但不适用于实践》(1793)——我在那里已经心平气和地阐明,“在人的本性之中”有一些“禀赋”让人必须得出结论:人“这个类将一直向着更善进步,而且现在和过去时代的恶将消失在未来时代的善中”。

21、启蒙思想的著作被介绍到中国等亚非拉国家,激励着亚非拉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运动。

22、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23、正是在这里,“判断力”这个语词第一次出现了:“时代成熟的判断力”要求“这个时代不能再被虚假的知识拖后腿”,“而是按照理性永恒的和不变的法则来处理之”——“纯粹理性的批判本身”就是时代的审判“法庭”(《全集》卷页7)。

24、第三部分为智育篇,“一切重大责任是德行与智慧”,是本书体现的智育教育的根本理念洛克主张智育要以发展智力为主要目标,德育必在智育之上,智育必须同实用性相结合,教师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交给学生,而在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

25、从政治常识上讲,对凶犯说谎是否算犯罪这样的问题,本来并不难回答,为何有了康德的“抽去一切经验条件”的法权形而上学之后,这反倒成了一个问题?“没有平等就不会有每个人的自由”显然指政治自由,但康德所理解的“自由”又在形而上学层面指“摆脱肉身腐败”的“哲学思考”。既然如此,“平等”作为“自由”的条件就不可能仅仅是政治平等或经济平等,显然还需要智力上的天生平等。

26、不管到了哪里,我都一直留恋那令人愉快的悠闲生活,对唾手可得的富贵荣华毫无兴趣,甚至厌恶。

27、▲科耶夫(AlexandreKojève,1902-1968)

28、在那场部分是功利主义的、部分是情感主义的宏大运动中,即我总称为人道主义的运动中,伦理根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坎伯兰这类作者那里,我们只不过刚刚看到了转变的一个开头。这一运动之代表的特出之处在于,他们渴望生活在自然主义的层面,然而同时还想享受从前只有通过人文主义或宗教的规训才有望获得的益处。他们反对宗教,认为人就本质而言,要想超越个体的自利冲动,并不需要皈依宗教,也不需要超自然的制约体系(后者乃是传统上宗教皈依的根基)。他们还试图驳斥马基雅维利与霍布斯式的利己主义的自然主义者,后者认为人之最基本的冲动便是对权力的追求。这种情感伦理(emotionalethics)的崛起,要与(特别是18世纪早期发生在英国的)自然神论运动(deisticmovement)(17)联系起来看。自然神论的道德学家们如沙夫茨伯里(Shaftesbury)(18)与哈钦森(Hutchinson)(19)等人,他们的总体趋向都是朝着我们今天所说的利他主义(altruism)和社会服务而去的。随着人类堕落教义的衰落,神学的时代开始让位于社会学的时代。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慈善(beneficence)一词开始通行起来。有同情心的人,天性善良的人,富于感情的人等等说法一下子涌现出来,并且声誉日隆。

29、《判断力批判》有一个长篇“导言”,康德在其中谈到了三大批判书之间的关系,这是他为读者提供的理解《判断力批判》最为重要的指引。让我们多少有些感到意外的是,康德在这里大谈他如何理解哲学!换言之,“判断力批判”首先是个哲学问题,而非属于如今所谓“二级学科”的美学问题。然而,为什么“判断力”会成为一个哲学问题?难道深入讨论过“知性”和“理性”的“纯粹理性批判”还没有穷尽哲学的认识论问题?

30、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31、在最初的历史状态即“狩猎生活”状态中,世人还带有野性,虽然能“和平地相邻生活”,但已经“开始纷争”。放牧生活方式虽然有所进步,品质上与狩猎生活方式相差不多,接下来的农耕生活方式就不同了。由于出现了固定居所和土地所有权,人需要“足够的武力来保卫土地”,随之出现了“城邦”,“以便针对野性的猎人或者四处游荡的牧人部落来保护自己的所有权”,相互之间的战争就来了(《全集》卷页121)。

32、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

33、正是英国历史中这些已然的事实,才使他能够“一直用双眼紧盯着上帝之光照亮的空间”,坚信“引领我们的上帝之光仍未熄灭,使我们遥遥领先于其他自由国家的因缘仍未穷尽”。

34、康德心里清楚,讲述人类历史需要史学提供的“报道”材料——通常所谓的史料,而他要谈论的“自由”禀赋如何“开端”以及最终如何确立的历史,显然缺乏实证材料。因此,他明确宣称,自己只能靠“揣测”或者说靠哲学思辨来建构,即依据“一条通过理性而联接在经验之上的导线”来建构人类历史(《全集》卷页112)。细看康德如何建构出自理性思辨的人类历史,对我们来说,与其说是在观看一场思辨游戏,不如说是在接受一次思想测试。

35、(Patriarcha,ortheNaturalPowerofKings,1680)

36、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沉默。——英国思想家、政治家艾德蒙·柏克

37、(1)古朗日(NumaDenisFusteldeCoulanges,1830—1889):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著有《古代城市》等。——译者

38、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39、▲《苏格拉底将阿尔喀比亚德从阿斯帕西娅怀中拖走》,Jean-BaptisteRegnault绘,1785年

40、对于这些谬误的主义与混淆的观念,一百多年后的我们,肯定要比阿克顿有更切肤的感受。

41、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

42、波普尔:真正的无知不是知识的缺乏,而是拒绝获取知识

43、于是强调人的价值和权利的思潮兴盛起来,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这正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4、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我们是和什么人打交道;甚而要认识自己的朋友也要等待重大的关头,也就是说,要等待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关头;因为惟有到了这种关头,认识朋友才会成为最重要的事。

45、刘小枫,重庆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古典诗学、政治思想史、比较古典学。早年以《诗化哲学》(1986)《拯救与逍遥》(1988)蜚声学坛,迄今出版以《设计共和》《共和与经纶》《施特劳斯的路标》《海德格尔与中国》《以美为鉴》《巫阳招魂》《拥彗先驱》等为核心的学术专著(文集)30余种,编修教材《凯若斯:古希腊语文读本》《雅努斯:古典拉丁语文读本》等,选编并组译译文集近百种,创设并主持大型古典学术译丛“经典与解释”、CSSCI中文来源辑刊《经典与解释》和学刊《古典学研究》,已出品600余种,影响被及文学、哲学、法学、史学等多个领域。

46、康德在这里首先说到“人的哲学的自然原因”:人天生拥有“自我意识这种属性”使得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进而“对所有其它动物独领风骚”——

47、通过“审美判断力批判”为自由民主政制的公民社会找到道德感的基础之后,康德开始了他的“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以此论证人自己为自己设定的“终极目的”即世界公民社会或永久和平状态具有自然的合目的性。由于从自然状态到世界公民状态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过程,《判断力批判》的第二部分实际上属于康德的历史哲学。

48、因此,就理解康德批判哲学的品质而言,《一项在哲学中临近缔结永久和平条约的宣告》中的如下说法最具启发:批判哲学是“一种始终武装起来的状态”——或者说“不停顿地伴随着理性活动的武装状态”,它“为哲学家之间的永久和平开启了前景”。换言之,“哲学家之间的永久和平”到来之前,哲学家之间始终只能是战争状态,以便“让由于攻击而被置于表面上的危险之中的主体的力量一直保持活跃,并促成自然不断地激活主体并通过哲学防止死睡的意图”(《全集》卷页423)。

49、TheThirdEarlofShaftesbury

50、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51、时间不是推理概念,或是人们所说是普遍概念,而是感性直观的一种纯形式。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52、社会契约说(著作有《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

53、首先是清教的思想。清教诞生于16世纪末,是指要求清除英国国教内保有天主教仪式的改革派,希望清除天主教的残留因素,简化教会的仪式和活动。清教徒抨击封建贵族、僧侣的奢侈浪费和道德败坏,提倡过“严肃”、“勤劳”的生活,这实际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利润和资本的生活理想。实际上清教作为英国国教的衍生物,无论是反对英国国教的消极成分,还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支持资产阶级、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都必不可少地给启蒙思想家们不同的思想和经验。其中,清教徒的盟约思想曾对洛克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其次在此期间活动的英国思想家,也提出了一些思想主张。

54、孟德斯鸠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等。

55、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

56、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训练。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正常的人的生活。

57、我所敬畏的,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出处:《实践理性批判》

58、由此看来,康德的永久和平构想最终基于他对人类的爱。不过,我们在关注康德的“人类之爱”前,有必要进一步考察康德的永久和平构想与“判断力批判”的关系。我们必须注意到,康德的长文《论永久和平》有一个副标题“一项哲学规划”,它意味着康德揣测的自由历史的“终局”很可能是一种哲学状态:不是哲人施行统治的政治状态,而是人人都已成为哲人的政治状态。

59、伯林曾在其名篇《民族主义》一文中断言没有哪个十九世纪的思想家预见到民族主义在二十世纪的重要影响。博学如伯林者竟未看到阿克顿的《论民族》一文,不能不说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60、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61、大多灵敏人都是运用力量时已经太晚的时候,才埋怨缺乏力量。

62、你的举止应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还是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63、波舒哀将君权神授的理论推向了极致;至于主张教皇神权理论的则迄今好像尚无人超过德·迈斯特。那种绝对的、不加限制的主权,不论属于教皇还是国王,都是建立在神权的基础上。针对这种情况出现了一种新的主张,即宣称人民具有绝对的、不加限制的主权,不过,这一回乃是以自然权利为基础。事实上,人民主权的理论甚至早在中世纪便出现了,这主要以帕多瓦的马西略(MarsiliusofPadua)(32)为代表,至17世纪初,阿尔图休斯(Althusius)(33)已经沿着相当激进的路线提出了这一理论。不过,洛克才是在卢梭之前推进这一理论的最重要的先驱。他的两卷《政府论》(TreatisesofGovernment,1690)之上卷试图驳斥菲尔默在《父权制》中提出的那种特定的神权理论,如今已经随着它所驳斥的对象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力,然而,《政府论》下卷却依然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地标之一。要理解这部著作的推论过程,我们需要回到早期希腊思想家确立的自然与习俗的对立(thecontrastbetweennatureandconvention)那里,并一路追溯到从这一对立中生发的自然法的概念,而自然法的概念又主要是在斯多葛派的影响下产生的,并且在罗马法中得到了体现。最后,我们还要追溯几个世纪以来发生的一个转化过程,即罗马的法学观念最终在洛克等作者笔下转化为人权理论的那个过程。洛克的自然权利论预告了日后的美国革命的到来,并且通过卢梭的改写,为以后的法国革命也埋下了伏笔。洛克为了捍卫自然权利,不但需要对抗那些主张君主特权的d徒,还需要对抗霍布斯那种马基雅维利式的现实主义者。如前所述,对于霍布斯而言,自然状态便是自由、平等与战争。因此,为了获得和平,他希望个人达成契约,并通过契约永远放弃自己的自由、或对于自身的无限主权,从而便可在专制君主的统治下享受平等。而对洛克来说,尽管他偶尔也会带有一丝原始主义的痕迹,但他的自然状态却是自由、平等、理性的。这是一种“和平、善意、互助、安全的状态”。(34)事实上,在洛克那里,自然法与上帝的意志乃是一回事,(35)(或者如教皇稍后所说的那样,“自然状态便是上帝的统治”。)洛克实际上将精神秩序与世俗秩序混在一起,当他说“吁求上天”的时候,其实说的便是诉诸武力。不过,他也看到了自然状态的某些不利之处,特别是关系到私有财产的安全等方面就更是如此。若想充分保护私有财产,人们就必须在自然法之外附加一条确定的法则,这条法则将由公正的法官执行,同时这些法官还需要一个有组织的国家的力量支持,以确保其判决得到相应的实施。从而,人们制定契约、以固定的政府取代自然状态的首要目标便是为了确保共同善,而这其实与保护私有财产是一回事。私有财产本身的来源乃是手工劳动,这一点极为重要,此后我还会涉及。人民的意志,亦即大多数人的意志,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不过,这一意志不能直接表达出来,而只能通过立法机关这种高于行政与司法部门的民意机构来加以表达。国家的终极权力由国王转移到了议会,这乃是1688年革命的成果,而洛克的《政府论》事实上便是这一成果的反映。(36)凡是在行政权力涉及到公共利益、即私有财产安全的地方,立法机构都会格外警觉、对之严加控制。(例如,无代表而征税便是暴政)

64、在孟德斯鸠看来,法律与政府受到并且主要是受到自然原因的影响,我们由此可以推测,在自然原因的推动下,人的因素起不到多大的干涉作用。但实际上孟德斯鸠的学说还有另外一面,即虽然人不能从内部沿着人文主义或宗教的路线修正自身,他却可以从外部得到修正,不仅通过气候,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多少带有“进步”特征(progressivecharacter)的机构发挥作用。简而言之,孟德斯鸠表现出了启蒙时期的人们普遍拥有的信心,即理性最终一定会战胜偏见。有些人希望通过巧妙地操纵政治机器便可革新社会,有些人则对一纸宪法(paperconstitutions)的功效几乎有着无限的信心,这种人特别是在18世纪末人数众多,在这些人身上便可见出孟德斯鸠的影响。

65、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

66、他十分清楚“金钱、土地或人数取得优势,从而破坏权力平衡的做法,充斥于全部历史之中。”他不时表现出对历史经验的明识,常使我们无法相信有人对他的评价——他“在细节上全错了,其信仰却是正确的”。因此,很多“科学史观”的论者时常垢病阿克顿“文为史以载道”,也多少失去了凭据。

67、《教育漫话》是集体育、德育、智育为一体的独特而又系统的教育名著。书中阐述的关于健康教育的贯彻、道德品质的培育以及知识技能等方面都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创新的育人理念。本书也是一些学者推崇的人类教育史上重要的书籍之至今也仍然是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的必读之书。

68、因此,阿克顿的信仰,是一种不脱离经验与制度嬗变的信仰,既如“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类言论,我们与其把它完全当作一种出自形而上人性论的断语,倒不如说是一种来自经验的概然性知识。而且这完全谈不上是创见,只能算是他对西方古老的政治思想传统的一个回应。

69、即便是在今天,教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据报纸报导说,梅西埃(Mercier)红衣大主教到访美国的时候,纽约的工程师和消防员们都跪在宾夕法尼亚火车站站台上接受他的祝福。这里面至少还残存了一些旧式忠诚的遗迹,只不过这与他们对合众国的忠诚在本质上截然不同。不过,如果比较一下教会在今天和在中世纪的力量,人们就会发现整个西方、而非仅仅某个国家的风气发生了变化。过去的几个世纪以来,旧式的宗教控制已逐步让位于个人主义的、离心的趋势,如果目前仍然缺乏新的整合因素,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取得胜利的必将是赤裸裸的力量原则,正如这一原则曾在古代社会取得胜利一样,——如今这种危险已经显而易见。

70、但丁与中世纪其他政治神学家一样,既接受神权政治的观念,同时又希望区分上帝之物(thethingsofGod)与凯撒之物(thethingsofCaesar),这说明他们仍是真的基督徒。不过,我们要记得基督教传统本身在多大程度上不是要回到朱迪亚(Judaea,按该地为古巴勒斯坦南部地区,代指回到古巴勒斯坦),而是最终回到希腊与罗马。人们常说圣奥古斯丁是信奉基督教的柏拉图,而圣托马斯·阿奎纳斯则是信奉基督教的亚里士多德,这么说是大有道理的。不过,在此我们需要稍加强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式的政治思想与中世纪盛行的政治思想的某些重要的不同之处。在某种意义上,亚里斯士多德与柏拉图就其真精神而言,不是与那些中世纪的人、而是与我们更为接近。中世纪的人生观基于对超自然的启示(supernaturalrevelation)的信仰,这转而又成为绝对的外在权威(outerauthority)的基础,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则属于一个自由批判、质询的年代。简而言之,他们是真正的“现代人”。因为,看待人生的方式如果是批判的、个人主义的,这就是现代的,二者没有什么区别。为了使亚里士多德成为外在权威的支柱,圣托马斯以及其他中世纪的人们以一种极其“非亚里士多德”的方式利用了亚里士多德。此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延续了这一误会,他们与传统决裂,欣赏一种更为个人主义的、实验性的态度,转而把亚里士多德当作烦琐哲学论争的主要肇始者而大加批判。比如培根(Bacon)实际上就从来没有在烦琐哲学的亚里士多德的背后看到真正的亚里士多德。

71、这话也适用于康德?迷恋康德哲学的今人恐怕未必会这样认为,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跟随康德“抽去一切经验条件”——这意味着抽去政治生活的常识,像康德那样要求政治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适应抽象的公民自由法权。毕竟,康德已经凭靠其“判断力批判”让每个人都具有了“审美判断力”。

72、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会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  

73、普通而抽象的思想是人类铸成大错的根源。  

74、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

75、Patienceisbitter,butitsfruitissweet.(JeanJacquesRousseau,French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

76、只有当两个人将自己完全交给对方,而不是仅仅将自己性能力的使用交给对方时,性行为才不是对象化的。只有当伴侣双方互相分享他们“无论好坏以及各方面的人、身体和灵魂”时,他们的性行为才能导致“一种人与人的联合”。

77、换言之,康德必须彻底颠覆习传的“狭隘”与“开阔”的德性区分,才能实现自由的公民社会的道德奠基。因此,“审美判断力批判”以证成“美作为道德的象征”结尾,其含义是:美的东西能成为道德善的象征,乃因为这种引发纯然愉快感的东西“才让人喜欢而提出每个他人都赞同的要求”。此时,常人的心灵会“同时意识到自己的某种高贵化和对一种通过感官印象的愉快的纯然感受性的超升”(《全集》卷页368)。

78、与他的哲学先驱们相比,洛克旨在以一种更为经验或实验的方法来处理人性问题。同时,他也具有强烈的理性主义的一面,这显示出了笛卡尔的影响。洛克与笛卡尔认为人的内里有一“理性”,单凭这一“理性”就可克制想象与膨胀的欲望,由此他们便更新了斯多葛派的观点。帕斯卡的观点与此恰恰相反,他认为仅凭理性不可能轻而易举取得胜利,相反,“想象统治着一切”。帕斯卡的论断似乎更接近我们观察到的事实,从而也更具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性。洛克认为,想象乃是习俗与传统的体现,而习俗与传统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不过是偏见而已。通过在理性与偏见之间设置对立,洛克与笛卡尔一起成为影响了一个时期之欧洲文化的主要人物——那个时期便是我们所知的启蒙时代。就总体而言,可能伏尔泰是推进洛克在法国以及欧洲之影响的第一人,不过,在政治理论领域,或许在孟德斯鸠那里我们才能更好地研究洛克的影响。(38)与洛克一样,孟德斯鸠主张由议会来控制行政,特别是那些涉及税收以及纸币发行的事务。不过,与洛克相比他更倾向于严格区分立法、司法与行政三种权力,并使司法与行政更加独立于立法。朝着这个方向,政府的不同职能即可以构成一种彼此制约、平衡的系统。众所周知,这便是孟德斯鸠对美国早期政治理论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同时,只有不怀好意的批评者才会把美国宪法的制定者(theframers)看作孟德斯鸠的正宗信徒。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显然具有某种孟德斯鸠所不具备的东西——精明强干。与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观点相比,孟德斯鸠的观点有一种不现实的感觉。以至于天使般温婉善良的儒贝尔竟然会说,一页马基雅维利的著述要比整整一章孟德斯鸠的著述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统治技巧。此外,我国的宪政政治家们就大体而言也并不分享孟德斯鸠的一般哲学观点。如《论法的精神》(L’EspritdesLois,1748)一书所示,孟氏的哲学不乏前后矛盾之处,就总体而言(甚至与洛克的哲学相比)显示出向纯粹的自然主义的方向又迈出了可观的一步。在他那里神学观点进一步让位于社会学观点,以至于有些人甚至把孟德斯鸠看作社会学的创始人。法盖(Faguet)(39)曾说:“他是最不具有宗教精神的人了”;事实上,他表现出几乎完全缺乏对内在生活之价值的认识。我们必须坚持个人心中有一种力量,无论通过神恩还是自由道德选择(freemoralchoice)的形式,都可将个人超拔出物质世界,这才是真正宗教的或人文主义的态度。在孟德斯鸠认定的三种主要的政府形式——即君主制、共和制与专制政府——当中,他几乎对人所特有的因素不加考量。尽管他在口头上赞美基督教,其实却更倾向于决定论以及以物质为依据的国度,并且大力强调气候与民族性格(nationalcharacter)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因此,他着重强调的观点,即法律不能看作是某种绝对的东西,而是必须在一般总体精神上与民族性格相一致,这便与亚里士多德对民族精神特质的强调大为不同。尽管亚里士多德也承认气候的影响,但从整体而言,他的关注点主要在于人对其自身的塑造,而非自然对人的塑造。而在孟德斯鸠看来,甚至宗教都主要是一桩关乎气候的事情。气候决定了世界某个地方信仰伊斯兰教抑或基督教,(40)并且在基督教国家内部决定了那些地方信新教、那些地方信天主教。(41)同样地,判断力(goodsense)看来也是由气候决定的。(42)这种自然主义相对论(naturalisticrelativism)的产生,起源于伦理基础本身所发生的革命。事实上,孟德斯鸠已经很有风度地提醒我们,他并非是在传统的意义上使用诸如美德等词汇的。他说:“我在一个共和国中称之为美德的东西,并非一种道德或基督教式的美德,而是指对国家的热爱,亦即对平等的热爱”。他还可敬地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论断,指出在共和体制下对平等的热爱不可推行到与必要的服从(necessarysubordinations)无法相容的地步。如果波舒哀等理论家看到这一论断,显然会作这样的回应:如果服从是基于力量原则之外的其他原则,这就必定意味着人的普通意志(man’sordinarywill)将屈从于某种更高意志之下,换言之,这种服从最终必然建立在谦卑的基础上。确实,孟德斯鸠似乎不时也会见出共和美德与宗教控制之间的关系,就此他曾说过一句名言:“罗马这艘航船在暴风雨中全靠两个锚来保持稳定:一个是宗教,一个便是道德风尚。” 随着这种传统精神特质的衰败,奢靡日盛而自由日损。(43)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