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经典句子 > 康德星空道德的理解精选75句集锦

康德星空道德的理解精选75句集锦

admin 2023-04-09 11:32 经典句子

康德星空道德的理解

1、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一般指伊曼努尔·康德(拉脱维亚裔德国作家和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星空道德的理解)。

2、理性存在者的道德本质,就在于他有能力用实践理性的普遍要求,去充实他的一切判断、动机和情感。

3、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最规则的动词。”是的,而且这还是一个从不与其他词搭配的动词。康德毕生既没有过远离故土的经历,也没有过结婚生子的愿望。他只知道日复一日地沿袭着自己的时间表,简直像一部最精确可靠的机器。

4、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5、作为自然科学家,康德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为辩证法奠定了科学上的基础。1754年康德发表《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提出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摩擦而变慢的假说,后来得到证实。1755年康德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观点出发,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含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向认为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观点挑战。后来拉普拉斯也提出了类似的假说,后人合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假说。

6、先验心理学研究灵魂的本质,宇宙论研究宇宙的本质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神学则研究上帝的存在。

7、理性要求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物自体,是追求灵魂、上帝和本质世界的能力,由理性得来的知识就是形而上学知识。

8、关于上帝的存在,康德有三种论断:宇宙论的、本体论的和物理神学的。

9、作者探究了康德作品的产生背景,考察了康德与莱布尼茨和休谟的关系,以及康德的一项努力,即建立一种既非唯理论又非经验论、但却能显示人类理智界限的哲学。

10、    就知识来说“知识的对象”与“知识的概念”的吻合—真理是可以得到的,而得到这种知识真理,并无令人“惊赞”之处,因为“知识”的“对象”,原本是与“知识的洲概念”建立在同一的先天条件基础上,因为“理性”同时建立了“知识对象”和“知识”本身,故我们的“知识”只限于“现象界”,至于“物本身”,则在知识领域只是我们理性的思想—康德的“本体”乃是“思想体”,noumenon,是“(可)思想的”,并无“直观”、“对象”,不能“显现”出来成为“现象”(Phenomenon)至于那不计成败利钝的“德性”,当然是理性的、思想的,是“本体”界的事,但它同样没有“直观”、“对象”,实践理性的“无条件命令”,乃是因果系列中的“断裂”部分,道德的典范“粉碎”了机械的因果系列,使“自由”的问题突现出来,从而成为“道德世界”之所以可能的根据,所以世上除了“人”作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有能力、有资格“粉粹”、“断裂”那个机械的因果系列外,一切都在这个系列之中。这样,在康德看来,“道德律令”不能成为一种对象性的现象,只能是“内在的”,任何人—包括道德的英雄人物在行动时,同时也在事实上“符合”着“自然律”,他的行动仍是因果系列中的一个环节,然而,道德英雄之所以为道德英雄乃在于他的行动能向另一个人或一些人表现出他只听从他内心的道德律令,而置“自然律”于不顾,尽管他的行为并不能在“自然律”之外。英雄人物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树立了道德典范,此种典范的“意义”,只向另一个人或一些人—同样有理性的存在者“显现”出来,所以只有“人”才受到另一个或一些人的“敬畏”。

11、他认为凭感性可以认识数学,凭知性可以认识物理学,而凭理性却无法认识“形而上学”。数学和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现象世界,而“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自在之物”。现象世界是世界的显现,可以认识;“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体,无法把握。他还提出了四组著名的“二律背反”,指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世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所谓上帝、灵魂和自由都是无法确知的,或者说是无法证明的。“形而上学”不能作为一门真正的学问而存在。

12、前几天我突然在知乎上看到了“知行合一”的比较透彻的解释,进一步有所悟。道德律,“本心”也,或者通俗讲良知也。星空,“道”也,通俗讲规律也,包含于事物与人情之中。(康德星空道德的理解)。

13、我们获得的经验、比如说我们看到的、观察到的具体的事物。

14、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标志它证明人类自有一种向善的力量坚守道德准则的人是令人尊敬的他们使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他们每个人都好比夜空中的一颗星星使人类的社会也像自然界的星空一样璀灿夺目这是人类对自己应有的态度康德说的。

15、尽管如此,关于康德的风评主要还是集中在他那极具雄辩的口才,这也体现了康德对学术研究的专注和热爱。

16、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毕业。1755年起在母校任教,这一时期是他思想上的“前批判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讲授多门学科,同时发表了许多关于自然科学的著作。1770年被聘为教授,他的思想转入“后批判期”。

17、一方面,经验论主张一切认识都来源于经验,人类只有在与外物的体验中不断获得关于外界的认知,因此,科学就是对于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18、《纯粹理性批判》系统的研究了形而上学以及知识论,《实践理性批判》所关心的是伦理学问题,《判断力批判》则主要关心美学问题。

19、韩水法汉译文:“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7页)

20、有两种东西,我们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地不断增长。这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21、物理神学: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到处可看到按照一定的意向形成的合目的的秩序,如果没有一个绝对理念按照其绝对意向对此进行选择、计划,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就不能构成这种合目的的秩序。因此,必然有一个全知全能的存在者,来作为这个世界合目的性的原因。

22、人类理性有两种功能:认识功能和意志功能,康德将前者称为理论理性,后者称为实践理性。

23、康德把自己的认识论比喻为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他将知识和对象的关系颠倒过来,认为不是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知识,即符合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24、“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992年第2次印刷,第141页)

25、《纯粹理性批判》的目的很简单,康德首先与休谟相对,说明综合的先天知识是可能的,并且提供相关例子。其次是与莱布尼茨相对,证明如果不顾及经验所施加的限制因素来进行推演,单独的“纯粹理性”只能导致幻想。

26、时间并不流过,只是时间中事物的存有流过;而与自身不变而常驻的时间相应的,则是存有中的不可改变之物,即实体。

27、Starry:adj.布满星星的,闪闪发亮

28、一方面,因为有物自体的存在,所以认知一定有新的知识。

29、此句出自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在该书中,康德首次确定了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书中讨论了生活中的至善问题,康德认为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30、一切尚属粗糙的尝试情况都是这样,在这些尝试中,工作的最主要的部分都取决于理性的应用,这种应用并不像双脚的应用那样凭借经常的练习就将自行产生,尤其是当它涉及不能如此直接地在平常经验中展现的那些属性的时候。但是,无论多么迟,在对理性打算采取的一切步骤都事先周密思考,并只让这些步骤在一种事先深思熟虑的方法的轨道上运行这一准则流行开来之后,对世界大厦的评判就获得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同时与这个方向一起获得了一个无比幸运的出发点。一块石头的降落、一个投石器的运动,在它们被分解成它们的各个要素和在此表现出来的力并经过数学处理之后,最终就产生出对世界结构的那种清晰的、对一切未来都不可改变的洞识,这个洞识在进一步的考察中可以希望永远只是扩展自身,但绝对不用担心不得不倒退回去。

31、头上的星空即自然,内心的道德律即自由,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每个人一生都在探索自然,追求自由。

32、在这所学校里,狂热的宗教情绪令康德反感,导致他在这一教育阶段情绪常常是低迷和沉重的,但也因此培养出相当自律的品格。

33、冯晓虎《学习康德好榜样》:“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

34、康德认为,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因此因果必然律作为先天的固定的认知模式是不能作用于物自体领域的,那物自体领域的理性就是绝度自由的。

35、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认识=表象=物自体+人的认知形式。

36、对于一个理性的存在者,不仅存在着行动,而且存在着关于行动的问题,即我应该做什么。

37、当我们把知性范畴具体地运用到经验的材料上面去的时候,就必须依靠审美判断力(后简称判断力)。也就是说,判断力是把感性和知性联系起来的能力。

38、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39、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40、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41、在我之上的星空与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代表了康德哲学的两大中心理念,这就是自然与自由、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它们都与我们的生存意识息息相关。

42、后者从我不可见的自我、我的人格性开始,把我展现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这个世界具有真正的无限性,但惟有对于知性来说才是可以察觉的,而且我认识到我与这个世界(但由此也就同时与所有那些可见世界)不是像在前者那里一样处于只是偶然的联结中,而是处于普遍的和必然的联结中。前面那个无数世界之集合的景象仿佛根除了我作为一个动物性的造物的重要性,这种造物在它短时间内(人们不知道是怎样)被配备了生命力之后,又不得不把它曾由以生成的物质归还给行星(宇宙中的一个纯然的点)。

43、康德创立了德国的古典唯心论,发起了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革命。海涅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写道:“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德国的唯心论的发展正是费希特批判康德,谢林批判费希特,黑格尔批判谢林的过程。而黑格尔辩证法的起点也正是康德哲学。

44、初识康德,我便被康德的这句话所打动。那灿烂的星空中,有行星,有恒星,有星云,有星系,有黑洞,质量可以大到无可想象,温度可以高到无可想象,我这个脆弱的生命、有形的身躯相对这浩瀚的宇宙,该如何自处?宇宙又有多少秘密我不曾知晓?对于星空,除了敬畏,我别无选择。而在这人世间,人性如此复杂。正义是什么?理想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们时常就迷了路。

45、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提出了道德不是以符合个人或他人的幸福为准则的,而是绝对的,即人心中存在一种永恒不变,普遍适用的道德律。道德是“绝对命令”,是“应当如此”。道德应该符合正义而不是个人幸福。但他又提出人可以感觉到意志自由,生命长存。上帝永远指导着世间万事万物,上帝万能,灵魂不死,有德之人最终能够得到最大的幸福。

46、投稿邮箱:xindazhongzhexue@sina.com

47、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48、经验的合理就必须保证他只能局限于经验,那么企图超越经验追求任何普遍有效的定律,都是违背了经验论的原则。

49、叔本华认为任何人在哲学上如果还未了解康德,就只不过是一个孩子。

50、作为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德国哲学家康德开创并奠定了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对后世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篇文章中,朱法垚老师将带领我们一起去了解康德和他的哲学思想。

51、罗杰·斯克鲁顿(RogerScruton)哲学家、作家。19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曾先后在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并曾兼职任教于波士顿大学,后成为自由作家。现为牛津大学访问教授(无薪)、圣安德鲁斯大学访问教授(兼职)、美国企业研究所访问学者。

52、即自己为自己立法,道德律令是绝对服从由自己所立的法的,它以人为目的而普遍有效,这就是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

53、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个问题研究形成的相互矛盾的两种答案,人类都可以通过理性辩护来证明两种答案都是正确的。

54、《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就前两部批判的遗留的问题进行的探索,他想对知性和实践理性为美学提供属于它自己的“能力”。

55、就自身仅只是知觉,就感觉的感受性而言,人属于感觉世界,就不经过感觉直接达到意识,就他的纯粹能动性而言,人属于理智世界。对于这一世界,我们还没有更多的知识。

56、然而有一次,康德读到卢梭的《爱弥尔》,简直是如获至宝,不忍释卷,一连几天足不出户,把自己的作息安排表忘了个一干二净。这是一次例外,而且是广为人知的康德的仅有的一次例外。

57、很久之前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以为“星空”和“道德律”这两个“只是”并列的两种证据。

58、义如下:天上星空指整个宇宙,道德律指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

59、在后台回复“晚安”,每日送你一句箴言,伴你入眠!

60、康德把他的时代称为“批判的时代”。他一方面批判莱布尼兹~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批判封建神学;一方面又批判无神论、唯物论,为神学向科学争得一席之地,试图调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

61、                    —ImmanuelKant

62、自然从我在外部感觉世界中所占的位置开始,并把我在其中的联系扩大到重重世界、层层星系的无限空间之中,以及体现着它们的循环运动、生成与延续的无限时间之中。每念及此,不知多么渺小的我们,无不对这个几乎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广阔无垠的宇宙产生出某种敬畏之情。

63、“Zwei Dinge erfüllen das Gemü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ö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ä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有两样东西,我越去不断思索,越觉得钦佩与敬畏。这两样东西便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

64、实践理性的基础是康德哲学革命的另一个目的——先验自由。

65、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弗朗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66、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

67、绝对律令支持非常具体的普遍接受的法则,禁止谋杀、强奸、偷盗、欺诈和不诚实,以及所有形式的专横强制。

68、这样的推导保证了结论一定正确,但结论本来就蕴含在前提当中,我们只是让它呈现出来,并没有获得任何新的知识。因此,唯理论没办法带来新的认识。

69、Whatareyouspeaking?ChinglishorChinaEnglish?

70、康德的思想主要受到两个人的影响,莱布尼茨和大卫·休谟。前者代表的是唯理论,后者代表的是经验论。

71、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72、此句出自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在该书中,康德首次确定了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书中讨论了生活中的至善问题,康德认为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73、德国伟大哲学家康德有句永恒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74、    当然,知识论里也有“目的”,通过“概念”来实现因果律,已包括了“目的”在内,但知识论中之操作性“目的”,按康德的意思,乃是一种机械性的技术目的,它归隐于机械因果性的一个环’节,成为知识体系的一个部分,对这种“目的”的认知,是理性的,静观的,不是“评鉴性”的,技术(科学性技术)乃是理论性知识的一个延伸。因而,人们在探寻知识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令人“惊奇”(Verwunderung)的事。令人迷惑不解zweifel的事比比皆是,当此种怀疑消除后,“惊奇”亦即打消;但“目的论”中所谓的“惊赞”(eBwunderung),则即使在种种怀疑消除后,仍有此种“惊奇”,因此前者之“惊奇”乃源于“不合规律”,当“合规律”性一旦明确后,则人心复归平静;而后一种“惊奇”,恰恰在于其“合规律”性而不落入机械性,于“不必然性”、“偶然性”(zuf应lligkeit),见出“合规律”性,见出一种有机的“设计”和“安排”,见出“造化匠心”,则此种“惊赞”,为永远性的,是无怀疑的、确定的“惊赞”,此时Verwunderung,则为压wunderung.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