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经典句子 > 金刚经最有名的一句话精选70句集锦

金刚经最有名的一句话精选70句集锦

admin 2023-04-06 02:58 经典句子

金刚经最有名的一句话

1、“应无所住”就是内心不要住任何事,不生任何颠倒妄想,一心清净,没有杂念和分别。内心不要有“我”在,有“我”就会有“执”,就会有束缚。我们诵经念佛也是一样,不要打妄想,功德才不会散。如《心经》里所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佛说般若波罗蜜,既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金刚经最有名的一句话)。

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经最有名的一句话)。

5、如来只是一个名号,他的本性是慈悲。当他看到众生苦,慈悲众生,就要想办法普度众生。

6、人世间的有些东西,通过等价交换可以得到,但是对于果位,无论你用金钱,或者是地位、名声,都无法换得,你只有去修才能得到。

7、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8、佛陀是非压抑的。如果你发现佛教的和尚是压抑的,那表示他们根本就没有了解佛陀,他们将他们自己的病态带进了他的教导。

9、我感受到了大家的包容与接纳,不去评判他人,不评判自己。还有贾老师说的"不用去期待什么会发生"

10、我们发现,这些佛句,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与我们的“心”有关系。这是为什么呢?

11、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12、“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说法如筏喻者(将法比喻为渡河的木筏),因为法不可说,凡有所说,皆如帮助他人渡河的木筏,筏仅仅是渡人之工具,人如果已经渡河(超度),木筏就应当舍弃,若人不舍即为痴人。“法”都应当舍弃,何况不是佛门所说的“法”。不但妄想、烦恼不能执着,就连佛法都不能执着,一执着就错了,又把自性障碍住了。所以,觉悟最终靠的是什么?不是靠读很多书,也不需要认字,也不需要去打坐参禅(这都是阶段性的方法工具而已),其实都不需要,而是靠的一念放下,这才是关键,起决定性作用的。只要一念放下,就就能一念觉悟,看明白了,都是假的,假的不要,真心就现前,那就是佛性。

13、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如同梦幻泡影般无常,又如早晨的露水和天空划过的闪电般短暂,虚妄不实,我们的人生亦是如此。观一切法无常,识得一切法无定法,故而要看破人生的空幻无常,活在当下,不生执念,珍惜眼下,随缘就安。

14、仍是佛家说法:唐宋时代能够开悟的高僧,多是累世修行的结果。

15、一件事牵连着另外一件事,你走得越深,你就越接近原始的原因。一旦你来到了原始的原因,那个连锁就被打破了,超出它之外已经没有了。

16、“有为法”和“无为法”相对应,“无为法”指的是没有生灭变化而永久不变之物,这显然不属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娑婆世界。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万事万物都不是永久不变的,都要经历“成住坏空”这样一个生灭变化过程,都是依照因缘而生的诸法,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是“有为法”。

17、通俗解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意思就是: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

1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9、涅槃并不是一个目标,它只是你的空。当你抛弃了一切你所累积的,当你不再聚藏,当你不再是一个吝啬者或是一个执着的人,那么那个空就会突然迸出来,它一直都在那里。

2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1、在《金刚经》中,也有许多经典的“佛句”,被人们单独持诵,反复揣摩。很多人甚至听到其中的一句话而开悟。

22、很多人说,这些佛句很难懂。其实对于真正修行的人来说,他有了修行的经验,所以对于佛陀说的话,他能明白一个大概。但是有些话,确实很难理解。

23、在这几句中“有为法”所说的法。是指物质世界中的一切现象,一切存在。

24、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惠能大师虽不识多少字,没有什么文化,但自幼酷爱佛法,尤其非常喜欢读《金刚经》,无论做什么,砍柴还是挑水,都随身带着此经,边读边悟。最终因悟透其中的名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成佛,接禅宗法卷,成为禅宗六祖。

25、所以佛家说:谁也不知道自己前世是否经过累世修行,所以这世仍要好好修行,没准自己也已经走到门前而不自知呢?

26、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27、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28、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29、《金刚经》中提到了作为菩萨,应当怎样去“行于布施”。这个问题是须菩提为了利益众生,请求佛陀开示,应当如何“降伏其心”而引发的。佛陀就告诉须菩提,“应当如是降伏其心。”其实佛陀也是告诉广大的弟子们。因为与会的有千二百五十人俱。为什么偏偏是二百五十人呢?这个话题暂时与本文关联不大,以后有机会再与大家详谈。

30、有一天,五祖为慧能讲解《金刚经》,讲到里面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慧能立即开悟,明白了里面的真正含义。由此,五祖才真正将禅宗的衣钵,传付与慧能。

31、同样的事情可以透过瑜伽而发生,也可以透过断食或透过任何技巧而发生。技巧对于给你一个瞥见是好的,但是它们只能给你一个瞥见,它无法变成你的实际状态,它无法变成你的意识。

32、“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用现代的话来表达勉强可以用“自然”一词来表示。圣贤之所以称之为圣贤,就是因为他们可以回归于“自然”,并在“自然”中有所成就。因此一切圣贤跟佛不一样,圣贤之间是有差别的,也就是程度不一样,因为圣贤还有所得,还有“自然”成就,因其成就不一样,而显现其差别。

33、遇到什么爽到爆炸的,告诉自己说,这也只是一场戏。

3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5、后来,由于该经长短适宜,5000多字的经文易于持诵,更重要的是持诵该经功德显著,唐以后诸朝代都有名僧大德推崇此经。

36、这期印象最深是“菩萨不应有所住而行布施”。围炉夜话时柳老师分享给喜鹊带吃食和“不住相布施”这个话题,让我很大触动。我经常凭喜好有分别做事,虽然自己也知道不好,就是我行我素,还美名其曰“爱憎分明”。夜话后几天,好些亲戚来家,不起分别心沟通,居然前所未有的和谐和有趣。其中一位表姐吃饭时对我做的菜诸多挑剔,我居然心平气和,在他们回乡下后还主动跟进她病情,告知用药注意处。这些行为在这期听经活动之前我肯定是不会去做的。顶多就是敷衍式给点钱问候一下,大多数时候是冷漠当不知。老师说金刚坐让人会慢慢变得柔软,还真是如此。这期还有一个很大的触动,觉察到自己的世故,总挂嘴边“保持初心”,实际也是老油条一枚。谢谢坤坤“金刚怒目”,我才看到自己这一面。参加了两次老师组织的听经活动,最大感受是尊重、宽容、幽默的交流气氛。一期一会,伙伴们下期再会!——晚上蓝天白云

37、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38、辛丑元宵•金刚经打卡    打卡完毕,  回头再看我的云空间,  一个月了,  说长,却短。  在时间的长河里,  流过太多美好的瞬间:  时而平缓,时而奔腾,  时而喧闹,时而安宁。  是时候,该道别了!  我收拾好行囊,  整整衣冠,  走出云空间。  抬眼望去:  点点星光,动人璀璨,  粼粼波光,清澈透亮。  谢谢你,  谢谢我,  谢谢他,  谢谢这段光阴。  相聚时,每分每秒,  离别时,道声珍重!  愿有缘再聚,  再彼此肩并肩,  一同流过,  流过那,  美好的时之光年。

39、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40、在佛陀看来,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梦中、在虚幻中“演戏”。到了梦醒的时候,梦中的一切什么都不会存在。但是人还会继续吃苦。

41、一个人的心,倘若一直记挂什么东西,那么你将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佛菩萨的心,什么东西都不会记挂,所以他们才能超脱物外,洞彻事物的一切真相。要达到这个地步,就要让你的心空起来,什么都不记挂。

42、《六祖坛经》上记载,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到这句《金刚经》经文开悟的。以下是《六祖坛经》中的这段记载:

43、我们知道慧能大师是不识字的,慧能大师在出家前,就曾听别人读诵《金刚经》,当时在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当然那时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开悟。但是当五祖给慧能讲《金刚经》的要义,再次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大师在言下就开悟,大彻大悟了。

44、“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45、佛说的“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实际是说,这个世界的现象是这样的,即“有”。但,物质世界的“本源”,“自性”。不是这样的。物质世界是一种镜像,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能量”。

46、众所周知,佛陀讲法,要人真正做到的是去如实修行。那么,修行又是修什么呢?很多人可能知道这个答案,就是修心。上面提到的那些佛句,都与人的各种心有关。

47、“有为法”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逃脱不了“成,住,坏,空”。如,一辆汽车露天放上2000年,也就烂没有了。即便是宇宙也会最终灭亡。

48、有一部分人,将佛经翻译成汉文,让看不懂梵文的人,直接按照汉文的意思去修行。《金刚经》就是被翻译的诸多经书中的一部。

49、金刚经中著名8句话,读得越多,越有助于开悟。

50、摆脱这些,就是把这些法都视如梦幻泡影,视如朝露,闪电,一切都是瞬间,一切皆为梦幻,当然事实上凡人是无法理解的,那就先作如是观,也就是先这么看,虽然不理解,没能顿悟,但先这么看。

51、此段偈语原文出自《金刚经》,《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早的译者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金刚经》有几个版本,但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金刚经》后由禅宗所倡导,是禅宗著名的经典。

52、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53、《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54、“撮”就是取。我们身体,光线一照,后面的影子你捉不到,那不是实在的。灯光一照,后面的影子,你抓那个影子,怎么抓得到呢?人生、宇宙就是心性的影现,没有实在的东西,赶快看开、放下。

55、佛陀告诉众弟子,作为修行的人,在行于布施的时候,应当做到“无住布施”。这种无住布施,比一个人用满世界的七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还要大。当然,在这里,佛陀不是为了让大家去追求福德,只是用这个“筏喻”来说明无住布施所能起到的作用。

56、佛教认为,“一念一轮回”,就是说人的一个念头就是一个轮回,过去的是杂念,未来的是妄想,皆不可得,不可在心中长久执着。“法无定法”,人生是充满无常的,过去的、未来的,我们皆无法掌控,只能活好当下这一念。“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万事因缘和合,我们应懂得随顺因缘,莫强求、不执着。

57、《金刚经》是一部佛门用来修持的经书,此经是通过世尊(佛陀)与须菩提的对话,阐述了修行的人,应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佛法,并要用一种“空”的心态,去对待任何事物,才能达到修行的目的。

58、众生往还六道,随业逐流,遗失了本心,反被六尘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种种虚妄之念,这种种心皆不是真实不变的心性,只是一时假名为心而已。这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无非皆由六尘缘影而生,念念相续,事过则灭,这种种无常虚妄之心,是不可得的。

59、佛陀在最后也给出了方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其实也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将自己的一切想法,当做是梦幻泡影。一旦起了执著妄念,就要把它灭掉。

60、当时神秀先做偈一首:“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慧能本不识字,让同门帮忙念了听后,立即做偈一首:“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61、这个“应”字,世尊说得很坚决,不管是大乘还是小乘,不管是在因地还是果地,都应当无所住。“无所住”的是什么?是住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里的“无所住”,并不是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而是不执着六尘境界,因为一执着,心就被染污了,心就被妄想占领了。

62、“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63、人世间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一个人,要想跳出相的束缚,就只有远离诸相。远离诸相的办法,不是远离红尘,不是与世隔绝,而是让心,从各种事物中,跳出来。

64、始终保持一种如如不动的境界。这样,就达到了“见如来”的资格。

65、从理论上讲,这两首偈语在境界上区别不大。况且,这两首偈语,神秀在先,慧能在后。但是从禅宗“无”的本意上讲,慧能则更胜一筹。因为在禅宗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达摩西来一字无”。意思就是一切皆无、皆空。

66、一个人必须到达一个没有什么东西可看的点。当没有什么东西可看,那个看着也消失了,那是必须记住的点,它很难去了解。

67、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68、最重要的是,你在台上演着戏,与此同时,你也在台下看着戏,如此一来,所有一切,就都是有意识的了。

69、(露者。雾露之露。不得久停也。电者。)闪电,(雷电之电。顷刻之光也。)刹那的闪电,生命是这样脆弱的。所以用这个臭秽的色身,无常的色身,想要追求永恒的快乐,是不可能的。能出家的赶快出家!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