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的句子 > 经典句子 > 曾国藩传精选40句集锦

曾国藩传精选40句集锦

admin 2023-04-04 02:08 经典句子

曾国藩传

1、最能体现李鸿章感恩的一件事儿,是他不夺南京之功。之前我们说曾国荃围攻南京坚城三年未果,当时各地的战事都已平息,只剩南京。朝廷着急上火,就命李鸿章也来打南京。

2、三十岁这一年,是曾国藩一生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立志学做“圣人”。

3、今天,我们要完成的目标是:《曾国藩传》的第一章和第二章,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曾国藩传)。

4、张宏杰,知名历史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著有畅销书《曾国藩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

5、或许正是李鸿章的务实和实干,在局限的环境中从容应对困难的品质,让他成为了国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中国角色,也正是他不惜名声,不避责任的性格,让他在当代精英,西方国家,甚至是敌对的日本都获得了一份谅解、认可与尊重。

6、在还未训练完湘军的过程中,皇帝多次要求他率领湘军去救援别的城市,但是他考虑到湘军并没有实力,多次拒绝,在危机时刻,多次挺住,坚持自己的观点,才保存了湘军的实力,不至于早早的被灭掉,不然也就没有后来的湘军打败太平天国。

7、《曾国藩传》是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老师关于曾国藩的集大成之作。

8、他的这些观点、做法,让他在宦海沉浮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终得善终。

9、如果是文学方面的,建议看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这部长篇小说在海峡两岸都广受好评呢!作者按照历史为框架,加入了一些文学虚构的描写,很生动地记载了曾国藩的一生,你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并且不会觉得枯燥。

10、每一次考试,对曾国藩父子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

11、《曾国藩传》02第一卷京官时代第一章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父子双双去“赶考”》

12、1872年曾国藩去世,李鸿章写下了那副非常有名的挽联:

13、那么这样的立志对他接下来的京官生涯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14、在发现自己和别的精英相比,存在许多严重缺陷后,他立志学做圣人,并从写日记开始严格要求自己。

15、战争一如既往地惨烈。这样的惨烈,在更多时候,对人心是越来越大的考验。曾国藩致书曾国荃说: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曾国藩已放弃了原来的带兵理想。现在,他只想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不惜代价,也不惜妥协。战局转入中盘之后,像罗泽南和李续宾那样的儒将兼“道德完人”已陆续丧生,营一级的将领中,读书人已越来越少了,曾国藩不得不开始放弃他一开始只起用读书人为将的初衷,开始大规模地起用那些文盲和半文盲的猛将。他太需要胜利了,至于军纪以及战争过程中的屠杀和掠夺,曾国藩已顾不得了。新提拔上来的大部分将领只能勉强认识几个字,但他们打仗勇敢不怕死,能攻城拔寨。曾国藩起用鲍超和朱洪章就是一个信号——鲍超曾是湖南黑社会组织“哥老会”的头目,他大字不识几个,只会写自己的名字,但他打起仗来剽悍无比;朱洪章也是如此,几乎没读过什么书,行伍出身,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

16、曾国藩的一生,他从不吝啬自己的才能被人学到,更像是老师一样,把自己所学尽可能的教给其他人。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有两个,李鸿章和左宗棠,左宗棠就不说了,这个人一生都处于自己的妒忌中,以至于攻击自己的老师。而李鸿章,是曾国藩选定的事业接班人,曾国藩从各个方面手把手教李鸿章。当然,李鸿章本身也是天赋异禀,注意他本人是1米8几哦。

17、但事实并非如此,大清王朝是中央集权的巅峰,权利一直牢牢掌握在皇家手中,李鸿章顶多只能算一个执行者,在皇帝看来,他只是一个臣子,或者说就是一个好用的工具而已。

18、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大量他自我挣扎的例子,比如:

19、面对横扫大清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白手起家创建湘军,于重重危难中摸索出治军之策、战阵之法,以其韬略智慧历时11年终获胜利。之后,在直隶总督任上他主持处理了影响深远的天津教案,并且力主整肃朝政,选拔新型官员,倡导洋务运动。

20、他智商平常,考了7次才中秀才,却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举之路,顺利进入翰林院。他一生崇尚笨拙,以扎实而非机巧取胜。

21、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成了曾国藩新的焦虑。

22、三是冤狱太多,正义难以伸张。自从曾国藩代理刑部以后,看到京控、上告的案件,奏请皇上然后结案的有数十起,直接发公文结案的数百起,其中只有河南知府黄庆安一案、密云防御阿祥一案,经过审理,得以水落石出。其他的各个案件,大部分都判原告诬告罪,被告反倒一点没事。这些案件给原告定的罪,根据例文,有这么几条:或者说申诉不属实,打一百杖;或者说越级进京上告重事不属实,发配到边远军队中;或者说以进言为借口,挟制官府,发配到附近军队中;或者说涉嫌诬告本地主管官员,发配到有瘴气的地方军队中。最终又不重判,便说怀疑是诬告,或者说申诉的人是有原因的,于是,就有了赎罪的方法,有了降低罪的等级的方法,使原告不曲不直,进退两难,不能再去翻案;而被告则巧妙解脱,绝对不被加以罪名。下属百姓告发官长,这种刁滑风气确实不能助长。至于告发奸诈的官吏舞弊,告发败坏的差役贪赃,却说每个案件都是诬告,哪个会相信呢?即使百姓上告百姓,而说原告都是错的,被告都是对的,哪个又会相信呢?上有圣明的君主,一定逃不过君主的明察。曾国藩考查原定条文中的记载,百姓上京告状,有的提取该省审案材料来京城核对审讯,有的交给督抚审讯处理,有的派钦差大臣前去处理。近来却全部交给督抚审理,督抚又交给首府,从不亲自提审;首府又为在一起做官的人掩饰,不问事情的轻重,一概折磨恐吓,一定要让原告自认是诬告才肯罢休。这就是社会风气的趋势,各省都是如此。一家长期诉讼,十家因之破产;一人蒙受冤屈,百人饱尝痛苦。往往很小的案件,几年不能结案,颠倒黑白,使人老死狱中,听后令人发指。曾国藩所说的民间疾苦,这又是其中之一。

23、话说,当年湘军围困安庆,太平军围魏救赵兵锋直指武汉,因为武汉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在加上湖北巡抚胡林翼再三求援。那到底救还是不救呢?曾国藩举棋不定,与部下讨论了4个小时都没结论,下午李鸿章参与讨论,几句话就坚定了曾国藩不撤安庆之围的决心,而事后也证明这一判断是极为正确的。

24、整个曾国藩修身的过程对于我们最大的意义是,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地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变成圣人。他的胸襟可以扩大十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十倍。

25、今天我们的舆论环境,也给予了这位老人家越来越多的体谅,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肯定。这也确实是李鸿章,应该得到的历史评价。

26、因为,即使在李鸿章事业最鼎盛的时期,他在清王朝内部的势力都是相对薄弱的,但他可以凭借自己的才智纵横天下,能够心平气和,从容的解决各种困难和纠纷,找遍全世界,也少见能与其比肩者。他办理洋务的成效如何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左右的,但究竟是谁在引导当时的清朝在进步?不得不说,是李鸿章。

27、他自以为通过记日课,便可以迅速改掉所有缺点,但过了数月之后,他发现,戒烟乃是“脱胎换骨”事业中最容易做的事情。

28、其次,就是李鸿章的德也是靠得住的。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之后,同时提拔了三个人,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沈葆桢任江西巡抚,李鸿章任江苏巡抚。这三个任命都是曾国藩一手操办的破格提拔,对这三个人都是给予厚望的。

29、要么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要么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30、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人生精进的基石,最终从笨人到圣人,成为大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31、1861年,太平军突然进攻上海,上海官绅跑到安庆来找曾国藩请求出师相救。一开始曾国藩本来把这个差事想交给曾国荃,因为上海非常的富庶繁华,在那里立足可以给湘军提供大量的军饷。当时上海、苏杭一带大部分已经沦陷,到那边等于打开一片新的天地,对个人的发展非常有好处。

32、经历了靖港小挫,湘潭大胜,长沙解围,湖南全省戒严。曾国藩给出了一份相当出色的试卷。但是他并没有洋洋得意,他这人做事有一特点,一直是功虽大而不喜,过虽小而必究。他常说“悔生吉”,所谓悔,就是总结反省失败。在他看来,失败是一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每一次失败都要吃透,才能不白白付出这个代价。

33、去赶考时要带考篮,用来装笔墨纸砚、书籍和食物,加起来有二三十斤重,每次都得背着篮子徒步往返六七百里。

34、别人喊他去菜市口看杀人,他很高兴地答应了,走在路上又想起自己是要做圣人的;

35、经常因为抹不开朋友的面子而打乱自己的学习计划;

36、曾国藩在圣人道路上,第一件成功的事是戒烟,但是对于性格深处的缺陷,并不像戒除一项单纯的嗜好,或者割去一个良性肿瘤那么简单,更多的性格弱点是甚至于人的本性之中的。许多根深蒂固的缺点、毛病,一时半会的“猛火煮”是不会彻底改掉的,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有可能慢慢化解。这也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

37、看过考题后,曾国藩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默坐思考了半个时辰,在胸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股一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

38、之前曾国藩不断的教李鸿章做人处事,现在又教了最重要的一课,建军。如何行军、扎营、挖壕、待敌,都尽数传授,甚至亲自为将来的淮军制定军规。因为担心李鸿章急躁、傲慢的性格误事,曾国藩又以深沉二字相劝,李鸿章都一一的谦虚领受。

39、他出身平常,天赋堪称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身体也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

句子分类
句子列表